学术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论文荟萃 > 正文

新能源汽车迈入新发展阶段 “卡脖子”问题亟待解决

发布时间:2021-01-18 14:14:46 中国经济网

从2001年实施重大专项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已超额完成任务,并顺利进入市场和政策双轮驱动的新发展阶段。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打赢市场化攻坚战,还需要注重动力电池、电驱系统、智能控制、轻量化技术、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链条的完善。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呈现智能网联技术快速发展、电子电气架构持续演进等动向,这让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技术链、价值链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正变得愈发重要,“卡脖子”的问题亟待解决。

昨日(1月17日),为期三天的“2021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在京闭幕。论坛上,来自政府和相关行业机构、企业的代表,对我国汽车产业在智能化、电动化以及投资、基础建设等领域的发展进行了深度探讨。与会嘉宾普遍认为,新发展格局下,核心技术的突破和掌握,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化转型的关键。

新能源汽车取得长足发展 迈入双轮驱动新阶段

最近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新能源汽车从本世纪初国家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起步,2001年到今天2020年,确实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路程。”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已经超额完成任务。”

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也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在科技发展上具有前瞻性与创造性,2001年实施重大专项,搭建三纵三横总体研发布局;‘十一五’期间,实施十城千辆工程,解决产业落地难题;‘十二五’期间,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始以企业为主体,销量大幅增长;‘十三五’期间,产业围绕纯电驱动战略,解决关键路线问题,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技术大幅提升,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也有了长足发展。”

万钢指出,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进入市场和政策双轮驱动新阶段。他建议,企业要审慎判断市场发展,坚定投入、坚持技术创新。当下,中国汽车产业正处在于能源产业双向融合,交通产业跨界融合的关键阶段,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打赢市场化攻坚战,还需要注重动力电池、电驱系统、智能控制、轻量化技术、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链条的完善。

在王志刚看来,未来新一代汽车技术体系正在形成,智能时代的汽车是新材料、智能网联、可再生能源、新城市的融合,汽车在成为智能终端之后,将会与交通网、信息网与能源网进行融合。

这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的观点不谋而合。王蒙徽认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与当下正在进行的数字化、智能化以及网络化建设的新型城市存在结合点。他指出,“新城市建设在于全面推进城市信息平台的搭建,建设全覆盖城市智能感知系统,推动市政、交通等领域的智能化。”应探索建设城市智能化道路,支持车联网发展,完成城市道路设施与车辆的连接,从而达到实时监控交通流、有效治理城市拥堵的目的。

智能化、电气化加速发展 “卡脖子”问题亟待解决

谈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当下的动向,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表示,一是智能网联技术的快速发展,二是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持续演进。“这些动向已经给产业带来了相应的变化,首先是汽车产品形态发生改变,汽车逐渐向着大型智能终端与数字空间转变;其次是企业商业模式面临调整,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技术链、价值链发生改变,硬件收入降低,软件与服务的收入出现提升。车企的未来将从卖产品转变为卖服务,主机厂会从OTA升级、按需付费等领域实现价值变现。”

在立足当下的同时,我们更需展望未来,进行提前规划。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林念修看来,国内大循环将进一步释放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内需动力,随着市场的继续扩大,绿色消费、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也将继续扩大,这将为未来十五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市场和技术基础。

不过,林念修也提醒,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还需解决供需不平衡、创新能源待提高等问题。对此,他建议,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应加速推动电动化,加强基础三电技术、智能化攻克,为新技术提供应用场景,提升产业的管理水平。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品牌化,提升认知度和影响力,提升中国汽车产品出口占比,打造世界一流的零部件供应商。

对此,苗圩认为,核心技术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更是重中之重。目前,国内产业链在芯片、操作系统、安全问题等领域,仍面临着“卡脖子”的问题。

工业与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则建议,未来十五年,一是要实施强链补链行动,优化供应链环境,推动供应链核心技术攻克,提升产业链竞争力;二要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安全、全气候使用等问题,研发动力电池、车用芯片、车载系统等关键技术;三要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在公共交通、汽车下乡等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四要优化产业环境,制定汽车产业路线图,有序开放代工生产,用好市场规则,提高产业集中度,避免盲目投资;五要深化高水平合作,加强与有关各国、各方开放合作,加快标准国际化,引导企业加强国际竞争,形成开放式的产业新格局。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