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论文荟萃 > 正文

新形势下深入推进农商互联工作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20-07-23 15:10:28 商务部网站

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严峻挑战。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和挖掘市场规模优势和内需潜力的新形势新要求下,如何在更高层面、更深领域发挥农商互联作用,丰富产销对接形式,加快推动符合消费升级需求的优质农产品上行,构建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和消费扶贫的长效机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任务。

一、新形势下农产品消费格局新变化

消费需求变化。疫情促使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品质和便利的需求放大,推动消费不断升级。需求端的变化倒逼农业经营主体更多发力供给端,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和品控体系的构建,农产品供应链协同作用更加凸显。

终端零售渠道结构变化。线上线下融合加快,生鲜电商、社区便利店和社区团购消费激增,社区便利店和生鲜电商成为仅次于超市的“菜篮子”。

消费增长点新变化。机关团体食堂、餐饮与节庆活动相关的集体性消费需求减弱,家庭消费小幅增长。“宅经济”催生了餐食消费新增长点,标准化的预制菜、半成品特色菜等餐食消费成为新趋势,中央厨房运营模式下的农产品加工及冷链配送将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

二、贫困地区农产品上行的制约因素

产业化水平不高。不少贫困地区产业基础较弱,农产品产地生产规模小,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不高,一旦有了需求,规模生产又难以实现,无法持续稳定地满足市场需要。

供需匹配度不强。有的地区缺少精深加工、品牌包装及营销等配套产业,产品难以满足城镇居民的消费升级需求。有的产品市场匹配度不高,有的品种特色不明显,还有个别地方存在“质次价高”现象,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

物流成本仍然偏高。部分贫困地区交通不便,农产品的分拣、仓储、冷链物流等设施建设滞后,产地的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和销端的配送“最后一公里”衔接不到位,导致运输时间相对延长,运输成本偏高。

专业人才缺乏。一些地区农户的技术力量、市场意识较弱,在技术、管理、品牌营销、服务、人才等方面存在脱节等问题。

三、新形势下农商互联工作的新任务

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加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决胜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最重要的就是要抓好产业发展,持续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以商带农,农商联动,通过深化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引导培育直播产业基地、促进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与销售等工作,带动当地人才和产业发展,为当地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形成新的消费拉动。

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产销体制机制。以商助农,引导企业主动把握供需市场变化带来的机遇,以流通消费端数据基本面和趋势为导向,引导企业主动开发更多符合市场预期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丰富产销对接渠道,加快线上线下融合。

提升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和效率。以商促农,加大产地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发挥产地批发市场或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组织货源、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高效流通的前端作用,通过龙头企业或行业组织引导小散农户在生产基地或产地批发市场对农产品进行集中检验检测、分等分级、初步加工、包装标准化处理,支持核心平台企业整合零散订单、仓储、物流等资源,实现统仓统配,从产地端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四、工作着力点

巩固扶贫助农成果。全国农商互联暨精准扶贫产销对接大会已连续举办四届,成为推动行业交流、产销对接、区域合作、创新推广的重要载体。2020年,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利用大会的资源对接功能和品牌影响力,加大对未摘帽国家级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农产品上行和供应链完善创新,着力打造商务系统消费扶贫、助力对口帮扶、展示扶贫成效的重要平台和渠道。

做强特色品牌精品意识。积极培育特色品牌,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农户、合作社等在农产品选品、生产和加工等方面提升科研水平,增加品牌价值,促进包装多元化,打造品牌基地,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提供有品质、有特色、货源稳定的产品。

创新品牌推广模式。引导和帮助企业通过直播、视频、互动体验、限时促销、专场活动等多种方式,挖掘品牌内涵、讲好品牌故事、丰富展现形式,打造线上线下长效对接模式。

加强产销对接。围绕供应链短板,加强供需资源对接。重点组织本地区有采购需求的批发商、连锁商超、电商平台、社区生鲜连锁店、食品加工企业、大型餐饮企业、大型单位食堂采购部门等与其他地区优质产品资源对接,组织产品供应商与其他地区上下游服务商、采购商合作对接,共同打造全国性资源对接平台。

(供稿:现代物流与供应链促进处 金阳)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