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论文荟萃 > 正文

迎“疫”而上,交通运输如何化危为机?

发布时间:2020-05-25 14:30:42 中国水运报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大考,考验我们能否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双胜利。当前,各行各业正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这也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保障。

连日来,无论在代表委员的口头发言中,还是提案议案的字里行间,疫情下的行业发展都是核心词。怎样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针对企业的扶持政策如何落细落实?他们或分析面临的现状、或提供务实的建议,勾勒出交通行业再升级的图景。

加快发展 按下项目“快进键”

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有序推动复工复产,畅通经济社会循环,江苏一直走在前列。

“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加快恢复正常交通运输秩序,按下项目‘快进键’,打出发展‘组合拳’,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党组书记兼省铁路办主任陆永泉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陆永泉介绍,江苏省交通运输厅配合省财政厅、省发改委下发3739万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疫情防控期间承担重要防控物资保供的物流企业给予补助,首批227家受疫情影响的交通运输企业通过“绿色通道”获得企业发展融资8亿元。目前,全省公路水路运输行业、港口行业基本实现复工复产。

为对冲疫情影响,对扩大有效投资作出更大贡献,江苏省政府举行了重点交通工程集中开工仪式,集中开工28个项目,总投资391亿元。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开展“大干一百天、努力实现‘双过半’攻坚行动”,铁路、过江通道、高速公路、内河航道等项目全面复工。1-4月,全省公铁水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87.6亿元,同比增长12.1%,达到序时进度。

“下一阶段,我们将着力抓‘六保’、促‘六稳’,加快推进重点交通项目,促进年内计划开工的58个重大交通项目加快落地见效。”陆永泉表示。

工程建设进度也引起了全国政协委员、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顾明的关注。“港口建设步伐加快,可有效带动产业快速发展。”他建议,适时适度调整港口建设用海政策,科学审批一批重大港口工程建设项目,充分发挥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引擎作用。

为此,他在“调整港口建设用海政策,积极推进交通强国战略”的提案中提出,加强用海规划、环评规划与港口规划的协调统一,严格管控项目用海的同时,保障世界一流港口建设的正常用海需求,确保港口规划的可实施性。

与此同时,实施岸线利用及差别化海域使用政策,对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战略规划范围内的港口项目,视同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予以用海支持,保障合理用海需求,纳入环评审批绿色通道,加快审查审批进度。

在战略规划范围以外的港口项目方面,他提出,由交通行业主管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编制港口重点项目库,经相关部委论证入库的港口项目,视同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予以用海支持,保障合理用海需求,纳入环评审批绿色通道,加快审查审批进度。

“软硬兼施” 推动港口再升级

受疫情影响,海外港口接二连三关闭,国内外港口吞吐量同样出现大幅跳水。

“根据全球疫情发展态势,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港航业将继续承压。而在疫情期间,港口业务相对宽松,提升港口智能化水平不失为一次机会。”全国政协委员、厦门海事法院院长夏先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迎接疫后经济的全面复苏,需要与各地港口实际结合,进一步提升港口的智能化水平,创新服务,提质增效。

“面对全球性重大疫情乃至于未来可能面临的其他危机,依托5G技术打造港口统一的智能指挥平台尤为重要。”他建议,国内各大港口应结合现有港口物流可视化平台的建设项目,全面实现进出口集装箱在工厂、货代、堆场、码头、船公司等物流节点的信息实时动态可视、可控,方便生产调度人员对港口作业线进行实时指挥和作业方式调整。平台能够快速设计疫情监控和生产生活运营监管两类指数指标,有效应对疫情防控产生的货物积压、车辆不足以及司机短缺等问题。

“今年一季度全国前十大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仅有青岛港出现2.2%的增长。由此可见,‘智慧港口’正在释放红利。”夏先鹏指出,疫情之下,加快全自动码头建设,提升装卸智能化水平尤为重要。例如加快推进港口港区内平面无人拖车运输建设和配置,码头的智能化改造、平面运输无人拖车驾驶、智能输运通道和对接前场货运堆场自动化作业等一系列智能化升级;推进建设港口货物集疏运系统对接码头与腹地堆场智能化无人化的运输服务系统,码头的空箱集配中心与外运公司腹地修箱堆场的智能服务系统的集成建设等。

在推动港口硬件再升级的同时,促进港口服务业转型升级也迫在眉睫。夏先鹏提出,建立线上无纸化物流体系,应对重大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带来的影响。例如推广疫情期间国内各大港口实行的业务线上办理、远程办单、移动支付、单证无纸化电子化、无接触式办理等新模式;推动港口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引入银行协同服务港口物流企业的业态创新,实现港口贸易服务向全程物流供应链服务业态转型,形成无线物联,无缝对接,无纸操作,无接触交割的实时动态服务新模式……

“港口变得更‘智慧’了,这不仅是竞争优势所在,更是未来的趋势所在。”夏先鹏说。

推动港口转型升级的同时,全国人大代表、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珏慧立足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提出“关于尽早实施允许外籍国际航行船舶开展以洋山深水港为国际中转港的外贸集装箱沿海捎带业务的建议”。

“在当前形势下,航运市场急需促进政策,努力改善疫情带来的消极影响。”她建议,加快沿海捎带政策开放的步伐,推动允许经备案的所有外籍国际航行船舶开展以洋山深水港为国际中转港的外贸集装箱沿海捎带业务的实施;海关总署对沿海捎带监管模式进行优化和统一,可参考国际中转模式进行监管;支持创新开展针对中小外贸企业的港口供应链金融延伸服务,解决中小企业在沿海捎带业务上的出口退税相关监管和操作问题。

抓住“利好” 为邮轮业复产提供“中国方案”

过去十年,中国邮轮行业迅速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家邮轮市场,在丰富人民幸福生活的同时,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产业链。新冠疫情爆发后,各国颁布了不同程度的旅行禁令,全球邮轮行业进入停摆状态,邮轮码头面临史无前例的经营困境。

“邮轮产业发展200多年,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次是受冲击最严重的一次。”徐珏慧对此深有感触,并着手调研新冠肺炎疫情对邮轮产业的影响。“1月24日开始,中国所有始发港邮轮航次全部取消。截至4月底,原计划在中国运营的邮轮公司已经宣布取消近260个中国始发的航次。根据初步估算,仅仅邮轮港口收入损失就超过2.6亿元人民币,与邮轮产业链相关的船舶供应等相关服务业等也将承受巨大的损失。”

除了看到疫情影响带来的“利空”,徐珏慧还看到了国内“复工、复产、复市”带来的“利好”。“当前,国内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而国际上疫情仍在进一步发展,邮轮有机会率先恢复在中国母港的运营,这将增强国际资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提升中国在国际邮轮业中的竞争力。”

中国邮轮产业如何抓住机会弯道超车?徐珏慧提出,首先应该以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完善的卫生体系为参考,制定邮轮产业复苏的防疫指引,强化邮轮港和邮轮公司的闭环防控方案,根据成功的中国防控经验,结合科技手段,形成邮轮业安全防疫的中国标准。第二,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应尽快出台恢复邮轮旅游的方案,支持邮轮公司探索性开拓创新产品,给邮轮复航创造条件,满足疫后的消费需求,进一步恢复旅游市场的信心。第三,在恢复邮轮市场的基础上,加快中国邮轮设计、制造的步伐。进一步提升产业的经济贡献的同时,逐步为中国邮轮制造积累经验,更好的参与到全球竞争。

“虽然今年受疫情影响,邮轮业遭受较大冲击,但我坚信,中国邮轮产业一定会在这场大考中化危为机,迎来复苏发展、弯道超车的春天!”徐珏慧说。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