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企业案例 > 正文

天津云商智慧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海平线物流4.0平台

发布时间:2019-03-14 14:10:04 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1“海平线”智慧物流4.0平台项目基本情况

“海平线”智慧物流4.0平台基于强大的数字化核心能力,依托海航现代物流的优质物流服务,整合物流行业实体资源和专业解决方案,建设共生、共融的数字化供应链生态圈,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一体化的数字供应链服务。在科技与实体产业结合成为当下数字经济的趋势下,“海平线”智慧物流4.0平台是海航在物流领域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一环。作为中国物流产业互联网的先行者,“海平线”智慧物流4.0平台整合目前海航现代物流旗下航空货运、机场管理、仓储投资、物流金服以及智慧物流五个业态的服务能力和数据资产,并且不断对接行业优质服务和平台资源,是整个海航现代物流统一的数字化业务线上平台入口。在海航现代物流“三网四流”的商业模式中,正是通过“海平线”智慧物流4.0平台这张“数字网”,将“天网”、“地网”如此高价值的行业资源进行联通,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聚,为物流产业链条中的所有客户提供一站式现代物流服务。

目前“海平线”智慧物流4.0平台已经围绕着供应链不同场景打造了供应链金融、智运、WMS、航空货运一体化、智慧通关等业务平台,未来还将聚合打通更多功能。

2商业模式

“海平线”智慧物流4.0平台作为海航现代物流 “三网四流”商业模式中的“数字网”,顺应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整合海航的优质稀缺资源:“天网”——海航集团目前拥有30余架全货机,5家货运航空公司,将近800架客机腹仓货运资源,有1200余条国内外航线驰骋在全球大地上;“地网”——海航集团经营管理着国内外共16家机场,海航集团旗下的货运代理商Swissport还为世界上270多家机场提供着地面服务,临空、临港和仓储资源都围绕这些机场进行配套建设。同时集合全社会物流资源,通过智能硬件、物联网、大数据等智慧化技术与手段,提高物流系统分析决策和智能执行的能力,提升整个物流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强调信息流与物流快速、高效、通畅地运转,从而实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为客户提供优质低价的物流全链路服务能力。该平台的核心亮点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点:

2.1技术创新——将互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与物流业深度融合,为海航现代物流集团的转型和升级带来促进。

2.2生态效应——依托于海航现代物流集团的强大品牌以及全球合作伙伴网络支撑, 在智能仓储、智能搬运等智慧物流的核心领域, 与设备厂商、AI厂商等众多类伙伴紧密合作,打造高可靠、高智能、高成长的专业平台。

2.3示范作用——为中国政府部门、制造企业、商贸企业、物流企业和IT企业如何推动物流数字化发展,有效利用、深度开发、有序集成和应用起到积极和深远的示范作用。

“海平线”智慧物流4.0平台所处的智慧物流行业是目前创投圈发力的新风口,产生大量的独角兽企业将是必然。目前行业梯队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为以京东、菜鸟物流为首的互联网电商巨头;第二层为传统的物流企业,第三层为传统物流软件公司及初创企业。海平线科技孕育于海航现代物流集团,海航现代物流集团前身为从事传统物流的海航物流集团,属于第二层级,海航线科技的使命是通过“海平线”智慧物流4.0平台帮助海航现代物流集团实现“三网四流”的商业模式,向着第一层级迈进。海航现代物流前期经过近10年的深耕,逐步拥有了大型货机、客机腹舱、航线、机场、支付全牌照等稀缺资源及真实业务场景,在海航集团强大资金实力的推动下,将迅速迈入第一层级行列。稀缺的资源、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高效的平台建设和研发能力,必将形成竞争对手难以逾越的壁垒。

通过整合航空货运全链条各物流参与方的资源和信息,借鉴菜鸟的合作共赢思维,以及携程在客票领域的创新方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的科技手段,打造一个集航空货运全链路服务、航空运力在线交易的产品,为客户提供范围更广、质量更高的服务。通过整合各类子平台,针对国内外客户,海平线平台可以提供以下几大类服务:

一、航空货运

通过对航空货运全流程的数字化改造,实现空地一体和全网协同,可以提供四种运输模式(门到门运输,门到港运输,港到门运输,港到港运输)供客户自由选择,并极大提升航线利用率和操作时效。系统在接到客户空运订单时可实时计算满足客户需求的不同时效和运价的运输产品,由客户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

二、报关服务

智慧口岸集成42家连通全国海关口岸,实现全国“一体化通关”,提供一站式关、检、税、汇服务,并且通过电子运单、舱单等数据打通,减少货主和代理重复信息的录入,使货物的通关环节更加省时高效

三、供应链金融

海平线供应链金融通过在线交易数据,简单、便捷、及时解决企业短期资金流动的问题,为产业链中的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同时使金融机构批量获取优质、低风险资产。

四、第三方支付

可提供网络支付(快捷、代扣、网关、扫码、充值、提现、付款、实名认证)、银行卡收单(业务覆盖:浙江省、江苏省、海南省、福建省、四川省)、预付卡、跨境支付(购付汇/收结汇和跨境人民币)等四大类支付服务。

五、地面运输

智运平台针对物流市场特点,整合中小型第三方物流公司、配货站等流通资源,承担信息中介、发现价格、信用担保、促进流通的重要作用。

六、供应链云服务

海平线物流4.0平台面向仓储和运输企业实现云仓、运输车辆等物流基础设施的整合,同时为信息化基础薄弱的企业提供整套OMS+TMS+WMS的供应链云解决方案。通过海平线OMS与WMS、TMS无缝集成,实现订单的智能拆单、自动分单和全流程可视化跟踪、集中管理与执行监控。

海平线平台通过整合现有的供应链各环节服务平台,实现对订单,会员和支付的统一管理,支持客户一键下单即可处理从贸易到物流运输,从国内到国外,从货物到融资的各类服务。

海平线平台会整合外贸综合服务平台,航空货运HiCargo平台,报关报检智慧口岸平台,地面运输智运平台,仓储管理系统WMS和地面是运输TMS系统,新生支付平台,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从而形成统一的对外服务接口。

海平线平台可实现下面三大类特色应用:

特色应用

一、一键生成物流方案

客户输入航空运输需求(始发地、目的地、货量、时间要求、提送货要求等),系统自动计算出多种物流方案(路由、成本、时效)。

二、全链路跟踪

提供全链路的货物运输状态跟踪,实现全流程可视化。

三、在线下单交易

用户确认物流方案之后确认下单并支付。

通过实现对供应链全链条数据的实时收集和处理,海平线平台可实现对物流服务的全程跟踪和有效管控,进而可对下面三大类特色客户提供专属服务:

一、跨境电商、FBA

跨境电商市场越来越大,通过整合空运、国内外的报关和仓储及地面运输业务,海平线可以针对此市场的贸易形态、产品属性等提供匹配的全链条服务,并可为FBA提供全程服务。

二、危险品等特色运输

借助海航集团的危险品运输资质和操作经验,海平线会打造锂电池等危险品运输专线产品,同时提供冷链、高附加值快速运输产品的特色运输。

三、国内快运

海平线通过整合运力资源,打造国内优势航线,建立国内快运产品,进而提升国内快件产品时效,填补行业空白。

3与海航现代物流产业集团的协同性

3.1战略协同性

在海航现代物流“三网四流”的商业模式中,正是通过“海平线”智慧物流4.0平台这张“数字网”,将“天网”、“地网”如此高价值的行业资源进行联通,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聚,为物流产业链条中的所有客户提供一站式现代物流服务。

3.2业务协同性

“海平线”智慧物流4.0平台目前已经与海航现代物流旗下多个业态进行业务对接,包括:

3.2.1对接航空货运业态的货运一体化平台HiCargo,实现航空货运线上订单统一入口。

3.2.2对接智慧物流业态的智慧口岸平台、智运平台、供应链金融平台、供应链平台、支付平台,实现通关一体化、陆运车货匹配智能化、保理征信风险可控化、支付便捷化等核心服务能力。

4风险分析及解决方案

4.1“互联网+”背景下数据来源的风险。

数据质量风险。物流企业需要处理运营中顾客的消费数据、商家数据、经营数据等,过期数据、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不同的数据出处不同、数据结构差别等,导致信息处理难度增加。信息随时间推移而变动,难以保证信息实时性,即使收集到大量信息,不具备实时性将失去价值。

数据安全风险。物流企业对顾客信息的记录和管理,顾客的消费行为、个人偏好、甚至是私人联系方式都被存储、统一管理,建成数据库。信息安全系统破坏会导致顾客隐私泄露。

数据开发应用风险。传统硬件设施与软件算法无法支持海量的数据运算,物流企业不能掌握大数据挖掘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极少从宏观、长远角度理解物流企业对大数据应用,对大数据能产生的效益认识不够,数据竞争力较弱。

4.2“互联网+”背景下整合线上线下业务的风险。

物流多网互联风险。“互联网+”背景下物流企业大量资本疯狂涌入,物流企业重构,物流行业格局巨变。物流企业必然转向多网互联,如不能实现物流多元网络互通的转向,无法超越单一网络在资源、地域、人才、资本、信息、数据、技术等方面的局限,难以无法掌控“互联网+”背景下物流企业走向。

物流资源众包管理风险:“互联网+”背景下物流企业单一发展模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物流企业呈现多维分享经济互联、进化生态人人众包特点。众包模式使更多停车场、社会限制车辆、社会人员等存量资源创造出物流价值,在城镇物流毛细化情况下,实现对碎片化的空间、时间等资源整合利用;广阔农村地区成为物流整合的资源库。物流企业下乡,个体等物流领域中特殊的组织形式,都可能成为互联网+物流众包者。而众包也随之带来了管理成本急剧上升的风险。

物流节点在线时间和资金风险:“互联网+”对线下实体节点形成冲击,促使其向线上、透明化、去中介化、网络化等转型。门店、营业部、收货点等网点,分拨中心、园区、仓、园区等中转点,厢式,高栏等形式车辆,销售、收货员、送货员、驾驶员、中间商等人员,专线、支线、社区环线等线路,是传统线下物流主要节点,而这些传统节点的线上化都需要企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成本。

4.3“互联网+”背景下管理创新的风险。

物流企业跨界风险。物流企业围绕自身战略布局开展更多跨界衍生服务,发展主业之外的二次产业,实施多元化战略。跨界布局在分散风险的同时分散有限资源及竞争力。

物流全程可视化风险。非透明中间环节和信息往往是物流核心价值所在,是物流服务过程利益交织焦点,“互联网+”却推动物流全程可视化,两者构成矛盾。从初期的订单动态查询、车况查询,到的车辆位置、满载率以及交易信息等内容查询,到由物流平台变革带来的全流程、全天候、全视角的可视化转变,物流企业在信息接口的获取、数据的标准化以及物流流程可视化的范围、内容、频率等方面任重道远。

5体会、经验与教训,推广意义

物流行业是一个发展了近百年的传统行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复杂的行业细分。互联网电商的兴起,为物流行业无疑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使物流行业的触角迅速延伸到各个领域。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许多行业形成了颠覆,但在相对传统封闭的物流行业,并未有革命性变革。国内很多物流企业还停留在传统手工或企业内部信息化的水平,计算机只不过作为日常业务的辅助工具而存在。我们在针对物流企业做调研中感触最深的就是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懂IT系统的从业人员稀缺,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系统建设缓慢,几乎都还停留在传统的线下业务模式。各企业都专注于各自所从事领域内的业务,但缺少从物流供应链整体的贯穿连通。科技与实体产业结合成为当下数字经济的趋势,因此,海航现代物流能否把“现代”二字做好,就看智慧平台能否做好。我们要转换传统的思维方式,在互联网环境下,对物流市场、用户、产品、企业及整个生态体系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要参照互联网去中心化、自组织、个性化的运作方式,重构商业模式、组织方式、企业与客户的关系,推动管理方式、运作模式等企业内在形态的调整,重构企业观念、组织和流程。但我们也清醒的意识到智慧物流发展不再是零和竞争,而是平台化合作,光靠自己是不行的。在2017年11月,海航现代物流就连同百度、华为、微软、Thoughtworks等合作伙伴,共同成立了海平线全球智慧物流生态联盟,将海航现代物流资源共享出去的同时,也让更多的外部资源充实进来,共同推动中国物流业的智慧升级。智慧物流的快速发展,带动互联网深入上下游产业链条,物流企业有望借助互联网加强对产业链的控制,扩大生态体系范围,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对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掌控能力,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6未来规划

6.1海平线物流4.0平台改进方案及设想

6.1.1快速系统集成

使用微服务系统架构概念,降低服务耦合度,达到快速开发、快速集成的目标。引入持续集成、自动化部署等工具,在测试通过后,快速上线。

初步规划接入:

a.金融保理业务

b.银行存管业务

c.航空运输

d.仓储运输

e.陆地运输

6.1.2智能路由及机器学习

在一定的业务数据积累下,通过建立机器学习体系,完善物流模型,提供更完善的智能路由体系,为客户提供更优的物流规划。

重点应用:

a.支付路由

b.物流路径规划

c.资源分配规划

6.1.3区块链应用

物流信息、账户账务、用户信用等方向的区块链应用尝试。

重点应用:

a.信用追踪

b.物流跟踪

6.1.4大数据分析

进行大数据分析工作,提供行业报告及指导。

重点应用:

a.客户流失率分析

b.航运高峰预警

6.2物流信息化建议

6.2.1系统性的推进信息化建设

从物流行业整体软件诉求出发,对信息化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减少垂直领域盲目的横向扩展;提出系统建设规范及建议,降低不同信息化系统间的整合集成成本,能快速打通系统间业务;建立企业、订单等共有信息的唯一性标识规范,进一步减少系统整合成本。

6.2.2一定程度的试错

信息化项目的实际落地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实际问题,但如长期停留在规划计划层,会造成与实际落的进一步脱节。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项目试错,可以通过实际落地,总结遇到的问题,积累落地经验,为大规模的项目推进建立一定基础。

6.2.3快速响应快速调整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推进,各行业各业务的变更更加频繁,对信息化项目的快速响应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信息化项目的架构要能支持快速的相应及调整,降低调整成本。

6.2.4凝聚统一的业务方向

在资源有限的基础上(资源一定是有限的),将资源优势集中的一定范围能,就能达到快速推进的预期,快速的信息化推进,有效的降低了时间成本的投入,并能一定程度上推进整体信息化工作的推进,为未来信息化工作提供参考。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