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一家不起眼的小杂货店出现在美国阿肯色州本特威尔镇。当时人们并没有想到,外观平平无奇的,在50余年后会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连锁零售商。
它就是今天的沃尔玛,一个我们现今公认的商业神话典型案例。
之所以封神,也是因为其创下无人能及的战绩:
·分布在美国、墨西哥、加拿大、中国、韩国、德国和英国等10个国家;
·总共开设了超过5000家商场;
·员工总数逾160多万,是美国最大的私人雇主公司;
·年销售额达2800多亿美元。
1955年,在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全球500强企业这一榜单创立之初,沃尔玛还没有诞生;而在它诞生之后,来势凶猛,多次击败微软、苹果等行业巨鳄,拿下全球500强这一荣耀。
究竟是什么样的魔力,让沃尔玛从一个农村边缘市场,逐渐攀登至全球财富500强的顶峰呢?归根到底,其实在于沃尔玛从诞生之初便开始苦心经营的一套高效、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系统。
“沃尔玛其实就是一个供应链运营公司。”业内人士评价道。
沃尔玛:天天平价,始终如一
“天天平价,始终如一。”这是沃尔玛的标语,也是沃尔玛对于零售行业最好的诠释。
对于传统零售行业而言,要做到“低价”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零售行业是一个高固定成本、低可变成本的经营模式。要想做到“低价”,只能以庞大的业务量来摊销固定成本,从而维持业务运转的可持续性。如果想要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还需要投入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科技的手段打造高效运转的供应链。
零售巨头沃尔玛也不例外,为了践行“天天低价”,沃尔玛严格控制了供应链每一环节的成本,在供应链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沃尔玛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疯狂。
1983年,沃尔玛与美国休斯公司合作发射了一颗商业卫星;在此基础上,又投入了7亿美元巨资建立了目前的计算机与卫星交互式通讯系统。
凭借这一套系统,沃尔玛完美解决了公司内部、分销中心和零售店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借助卫星系统,公司内部、分销中心和零售店之间可以快捷地进行对话,
另一个“平价”的秘诀是削减中间环节,沃尔玛直接从工厂进货,实现统一订货统一分配,减少了中间的利用环节,人工成本、沟通成本均大大降低。在各分店的订货单先汇总到总部,然后由总部统筹订货,从而平摊每一单位的订货成本,享受最低的订货价。
订货成功后,由公司的车队将货送往公司的24个巨型分销中心,产品由分销中心到达分线的时间不超过1天。沃尔玛的零售商从在计算机上开出订单到货物上架,平均只需要2天的时间。
而且,在沃尔玛总内部,每件出售的商品都会存储在计算机里,当商品库存减少到一定的数量,计算机就会发出信号,要求安排货源。这种先进的库存管理方式,使沃尔玛能在第一时间掌握销售情况,及时补充存货,但是又不至于积压库存,造成库存的浪费。
在这种高效的分销和内部管理系统运作之下,沃尔玛的经营成本大大降低。但这仅仅解决的供应链当中内部协作的一环。在企业间协作上,沃尔玛同样也采取了技术手段加速供应链运转。
早在80年代初,沃尔玛便采用全电子化的快速供应QR这一现代化供应链管理模式,并且将不断更新的技术融入在这一管理模式上。实际上,QR模式将销售信息、库存信息、生产信息、成本信息等与合作伙伴交流分享,由供应方对相关信息和动态进行分析。在数据的基础上,再决定什么时候、什么商品、用什么形式发送到沃尔玛。
对于沃尔玛来说,它省去了商品进货业务,节约了库存成本,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最小化,集中精力进行销售活动,最终做到“天天平价”。
而针对供应方的信息建设这一做法,实际上是沃尔玛对于企业间上下游协作的把控,从企业内到企业间,完整实现供应链管理的闭环。
供应链管理:磨刀不误砍柴工
在供应链管理的方向上,沃尔玛采用了全方位的电子系统控制、最先进的技术和对供应商的高效协同,从而实现供应链的高效运转。
另一方面,沃尔玛对于供应链的把握并非只在企业内,沃尔玛将供应链管理从企业内延伸到企业间。原本的企业内供应链管理就像是一个孤岛,它可以单方面提高企业内供应链的运转效率,但这对于企业间协作而言并不奏效。沃尔玛聪明地让供应方参与,解决信息对称问题的同时提升了供应链的运转效率,实现自内而外的良性循环。
“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无疑是对沃尔玛供应链建设和管理环节的最好注脚。然而,在这样的建设下,折射出的是沃尔玛对于经营模式的转型探索。
在供应链管理步入微利时代的零售业,想要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相对利润,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已经成为了关键。而在沃尔玛的案例当中,沃尔玛并非仅仅将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作为手段,而将其作为了企业利润来源的一部分——
沃尔玛并非将供应链建设环节定位成企业的成本中心,为了“平价”可以不顾一切地削减收入,而是将其视为利润中心,不断加入供应链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供应链每一环节过程当中的信息化程度,从企业内延伸到企业间,最终打造快速运转的供应链。最终,沃尔玛的供应链管理中心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来源,实质上就是利润中心管理模式的改变。
最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