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应用企业简介
宁波国际物流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由宁波市政府、宁波交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宁波海关、宁波国检、宁波港集团、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宁波分中心等单位发起组建,公司旗下运营宁波电子口岸(www.nbeport.gov.cn)、四方物流市场(www.4plmarket.com)两大公共信息平台。作为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企业,公司结合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物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大通关、大物流全程信息服务,提高客户信息化水平,帮助客户提高供应链竞争能力,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进而提升区域竞争力。
公司设有管理部门、软件开发一部、软件开发二部、软件开发三部、智慧口岸、智慧交通、智慧物流、外贸发展、系统运维、货代发展、电子商务运营、物联网业务部等部门,员工共有180人左右(不包括高层领导),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96.7%,公司的建设队伍从组织结构、人员规模到学历结构都非常有力地支持了宁波电子口岸、四方物流市场两大平台的建设和运营。
1.1宁波电子口岸
宁波电子口岸是由宁波市政府牵头、在宁波市口岸各政府部门和各相关物流企业的共同支持建设的口岸信息平台,也是中国电子口岸在地方的延伸。宁波电子口岸利用现代电子商务技术,整合现有口岸通关系统资源,构筑联接政府与政府、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的,实现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协同的国际物流信息平台。该平台是宁波市政府“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强大的数据传输、数据交换功能,可以高效地实现口岸各相关单位的信息交互、共享,提供政府执法与服务、企业办事功能,打通口岸大通关的各主要环节,实现“进一个门,办所有事”。
宁波电子口岸建设初期主要是提供支持宁波地区外贸物流行业实体间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电子信息交换,以海运集装箱运输业务为发展重点,架设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政府执法监督部门之间,以及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电子信息交换平台。随着电子口岸应用成熟度的提高,宁波电子口岸已经发展成为以海运为基础,发展支持空运、内陆运输及多式联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信息交换平台,最终将与国际接轨的区域性物流信息平台。
目前,宁波电子口岸已经成功运营了近十年时间,2004年9月完成了宁波电子口岸建设的总体规划方案并通过宁波市政府的验收,2006年完成了宁波电子口岸平台的综合设计,同时先后开发完成了海关集装箱管理系统、大榭码头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出入境船舶检验检疫管理系统、拼箱监管仓库联网系统、船舶危险品管理及应急系统数据传输项目、港口局危险品申报、船勤网上统一申报系统、CA认证、货主单证、货代联网、网上订舱、提单确认等一大批面向口岸执法和企业应用的项目。
1.1.1宁波电子口岸产品及业绩
宁波国际物流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始终致力于推动外贸物流行业信息化应用的变革,目前宁波电子口岸拥有外贸八达通、企业E管家、口岸EDI、国际货运软件、沪甬直通关、加贸新天地等六大产品系列。宁波电子口岸的会员企业范围除宁波本地以外,现延伸至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截至14年底,公司独立注册用户超过10000家,门户网站点击量达到日均18000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宁波电子口岸通过凭借过硬的综合实力在上海、广州、深圳、青岛、大连等众多优秀的电子口岸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全国地方电子口岸建设现场会在宁波举办的机会,并于2005年11月22日成功承办了这次由吴仪副总理主持参加的全国地方电子口岸建设现场会。现场会上,吴仪副总理在讲话中,对宁波电子口岸作为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大事进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科学发展,创造的“起步晚、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的电子口岸建设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1.2 四方物流市场
四方物流市场(www.4plmarket.com)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物流系统和系统有关的信息集中到统一、安全、高效的平台上,实现政府与政府、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中介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物流政务服务和物流商务服务的一体化,范围涵盖海运、陆运、空运等多种运输方式,其功能支持运输、仓储、分拣、配送等物流供应链全过程。该平台是基于网络信息的物流交易市场,是宁波市政府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重要平台,平台主要提供信息发布、交易匹配、合同签订、支付结算、信用评价、物流整体解决方案六大核心功能。通过核心功能的相互配套,可以实现聚集物流资源,促成物流交易,实现费用支付,提供信息服务,保障交易信用。
四方物流市场的核心价值在于突破实体物流市场的固有瓶颈,通过网络平台以最便捷的方式聚集物流资源和交易信息,以最规范的方式实现交易和支付,以最完善的信息功能提供全程物流解决服务。公司借助政府政策支持,积极拓展服务渠道,采用媒体宣传、人员推广和现场推介等多种方式开展会员招商,目前四方物流市场注册会员已经达到10000多家,企业类型有货主货代物流仓储企业,区域已延伸至台州、金华、义乌等全省范围。
1.2.1四方物流市场产品及业绩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第四方物流市场完成了信息发布、交易匹配、合同签订、支付结算、信用评估、物流方案等平台六大核心服务功能,初步具备了物流服务网上交易的功能体系,物流交易体系基本建立。在此基础上确立第四方物流电子商务运作模式,并被商务部批准认定为“商务部2013-2014年度电子商务示范企业”。
物流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建设数据交换通道,年数据交换量超过3000万票以上;建设数据共享中心;建设网上支付结算系统,已与宁波的14家银行实现了结算,并与5家大型商业银行实现了直接的支付系统对接;推动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应用,自主或合作研发了各类物流软件。
物流信息资源有限聚集、共享。一方面,实现与海关、国检、交通、港航等各物流相关政府部门进行信息联网;另一方面,重点引导物流企业信息化改造,开展与运输、仓储、代理等各类物流企业进行互联互通(其中与船公司、船代、堆场100%实现联网,仓库约84%、货代约65%、车队近50%实现联网。),通过深联网、广联网大幅度提升物流行业信息集聚、资源整合能力。
创新业务模式,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第四方物流市场打造了“双重运输”、“小箱拼车”等一批物流运营模式,大大节约运输费用、油耗、人工费用及时间成本等,实现了多方共赢。在公共供应链平台建设方面,也建设了面向传统制造业的“制造业供应链协同平台”,面向进口分销的“保税区进口商品供应链平台”,面向大宗物资贸易的“物产四方物流配载平台”等。
市场实绩持续提升。截止目前,会员总数达1万余家,会员范围涵盖货主、货代、物流企业、园区、市场等物流行业各类实体;每年发布车源等各类交易信息100万余条,实现了海运、陆运、仓储、空运等各类交易及网上支付结算功能,交易量超过60亿元,支付结算额达到17亿元。
1.3未来发展
公司在宁波市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以宁波市智慧口岸、智慧物流、智慧交通建设为契机,通过以下举措,积极参与宁波口岸、物流、交通智慧体系建设:
1)以四方物流市场平台为基础,打造物流数据中心和物流综合服务平台,积极参与宁波智慧物流体系建设;
2)积极打造四方物流市场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应用,提升综合信息服务能力;
3)基于供应链运作理念和专业能力,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和信息操作平台,借助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带动与扶持物流企业为商贸制造企业提供全面整合的物流服务外包,并拓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推动“双业联动”发展。
4)应用RFID、GPS、AIS等物联网技术,形成智慧口岸、智慧物流、智慧交通具体的业务应用;5)全面积极参与宁波智慧交通建设,建成一个综合交通运输分析决策平台,拓展行业监管、公众服务、运营维护等核心业务;6)做好单一窗口建设,打通区域物流、口岸通关相关环节,打造物流数据交换(联网)、数据存储、数据应用的物流公共数据中心,为用户提供物流电子商务服务、电子政务服务为核心的一站式、一体化综合服务。
2.项目背景
“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www.logink.org,简称“国家平台”)是以提高社会物流效率为宗旨,以实现物流信息高效交换和共享为核心功能,由交通运输部和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共同推进,连通各类物流信息平台、企业生产作业系统,统一信息交换标准、消除信息孤岛的面向全社会的公共物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的主要目标为:构建覆盖全国、辐射国际的物流信息基础交换网络和门户网站,实现国家平台与相关物流信息系统和平台之间可靠、安全、高效、顺畅的信息交换,实现行业内相关信息平台交换标准统一,提供公正、权威的物流相关公共信息服务,有效促进物流产业链各环节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
经过持续的平台建设,国家平台的基础建设已初具规模,主要解决跨国、跨行政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各类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物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缺乏统一数据交换标准,信息孤岛,信息传递效率低、集成能力低,成本高等问题。具体功能包括:物流业务数据交换、物流公共信息服务数据交换。
3.需求分析
大型商贸企业一般都有多家承运商为其提供运输/配送服务,然而由于不同承运商在信息化技术上存在差异,导致双方在部分业务单据上的沟通不畅,影响双方实际工作效率的同时,更会连带影响整条供应链的响应时间和效率。
3.1上游商贸企业的需求
(1)系统通过信息共享机制的创建,提升信息化程度,消除物流环节上的盲点。企业希望与下游承运商实现及时的信息流通,包括车辆调度信息、货物在途信息、货物签收情况、回单返还情况的反馈等,实现在途信息全程跟踪。
(2)系统能够实时统计与反馈业务单据流转中呈现的物流业务数据、供应商数据、承运商数据、费用结算数据。这些数据能真实反映贸易企业的营运情况,为企业后期提供精准的决策分析。
(3)实现有效的承运商KPI考核。KPI考核的数据以人工的方式很难完整的统计和客观分析,导致在月末考核日很难精准完成承运商关键指标分析和汇总,无法为与承运商的结算等提供准确的数据。
3.2下游承运商的需求
(1)减少托运单的人工录入。手工录入单据繁琐耗时,极易出错,而且还会增加额外的录入校对工作量。承运商如果直接能够从系统中接收货主传输电子托运单可以完全解决以上问题,并且极大地节省了人力成本,物力成本,时间成本。
(2)简化退货、补货流程。如果在没有互联前,承运商的退货、货主的补货就没有一个规范的流程。因此往往在退补货的问题上很难找到相关的责任方。
(3)物流节点信息反馈及时。承运商在途信息的反馈不需要通过线下繁琐的沟通,实时提供物流看板信息。
(4)效率提升与服务质量兼顾。承运商希望拥有充分的调度时间、缩短在工厂的等待时间,及时提货、“结算—对账—回款”周期尽可能缩短,缓解资金压力。
4.解决方案
4.1项目互联目标
企业外部互联集成项目的重点是实现供应链物流一体化管理,实现单据的电子化,自动传输以及货物信息的跟踪和到达交付信息查询。
具体目标如下:
(1)无论是从标准的应用,还是线上互联场景的设计与实现,国家平台推行互联互通应用的价值在于让企业借助国家平台,可以对接到更多优质的承运商;让下游物流商借助国家平台,可以获得更多的物流业务。
(2)为企业的下游物流商提供了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实现物流业务的电子化作业,解决企业与下游物流商的协同运作由“线下沟通”到“上线互联”的转变。
(3)依托“电子数据、跟踪数据”等功能应用,实现企业对下游物流商全程管控及KPI考核,为物流的可追溯性及诚信体系建设,起到了良好的基础性作用。
4.2项目互联框架
(1)总体框架
各管理系统与国家平台的关系描述如下:
与商贸企业TMS系统的关系:贸易企业TMS按照平台交换标准(国家)上传普通运输预约单,下载普通运输派车单、普通运输托运单、托运单状态变化单、回执单、对账单。
与承运商TMS系统的关系:承运商TMS按照平台交换标准(国家)下载普通运输预约单,上传普通运输派车单、普通运输托运单、托运单状态变化单、回执单、对账单。
(2)系统构架
系统的核心结构是“平台+产品,两端强化,中间打通”。围绕连接大型商贸企业的与物流企业的TMS系统,我们希望为商贸企业和下游物流企业打造一体化的物流可视化在线协作管理系统。
4.3互联企业业务流程
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的接口改造,我们希望实现更多大型商贸企业与物流承运商在国家平台互联对接,以此为基础促成上下游企业间无纸化的信息共享机制。
5.互联意义
5.1对互联企业
1)互联应用带来物流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项目的实施让货主企业和物流企业均实现了各自内部的信息化建设,同时还为供应链物流的协同应用提供了完善的解决方案,这对物流的上游和下游都是一次重要的管理提升,甚至会成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质的飞跃;
2)统一的标准和高效的通道就是雪中送炭
供应链物流终将是社会化/网状的形式存在,信息的畅通是实物流通的保障,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交换通道,企业再多的投入也都只是一个一个的信息孤岛,国家平台的服务极大的便利了企业互联互通目标的实现;
3)资源和网络变得无限大
企业一旦与国家平台实现互联,就会发现与其对应的货源和运力资源就突然变得无限的,而且每年/每天都在不断的扩大中,这为互联企业走出区域限制,对接更好资源,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渠道。
5.2对国家平台
1)完善及推广应用国家平台制订的物流相关标准
标准是需要在应用中得到验证,并不断完善发展的。该项目的成功实施,进一步验证了国家平台标准的科学性和通用性;
2)串联国家平台以互联
项目实现了一批行业标杆企业与国家平台的互联互通,对平台用户群和数据量带来了新的资源,为国家平台既有服务功能的推广,及后续增值服务的完善,创造了良好的应用基础;
3)上下游互联模式创新及示范
通过该项目实施,在文具/食品/金属制造行业,以及物流公共平台等领域的互联互通起到了重要的创新与示范作用,将会大大提高同行业以及相关产业上的企业与国家平台互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6.项目体会
6.1互联经验
(1)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对互联应用的效果有决定性作用。大部分企业在物流信息化方面投入不足,互联需要的关键数据缺失,往往会给项目带来较大的风险。所以说在做信息化基础不足的互联项目中,应该先以自身业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为重点任务,打好基础,再推动互联应用的信息化建设,不能急于求成。
(2)项目在方案设计及实施过程中,只有结合实际情况,关注不同用户对于互联应用价值的诉求,才能够获得用户的支持与配合。项目目标是实现互联,但对于企业用户来说,他的客观需求往往与之不同,他们则更加需要相关的内部管理功能而非互联应用,如单证制作、费用计算、统计分析、异常管理等,在这种情况下,项目经理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专业的业务解决能力,帮助客户解决当下问题,并引导客户一起推进项目目标的实现。
(3)为达到互联应用的效果,需要从流程和制度等方面进行控制,而非仅仅是技术实现。唯一接单渠道、网上对账后结算、合同约定对系统的使用等方面,是保障互联成效的重要关键要素。
6.2设想和建议
互联项目的成功不仅在于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和物流数据的无缝交换,更在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运营,并在后期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我们根据以前大量的工作成果,总结认为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关键点:
1.加深对货主的物流管理、物流的物流管理的理解,能够剖析和挖掘不同企业类型的互联需求,在解决企业物流需求的同时实现物流数据的有效利用。
这一点非常重要,它不仅关系到项目能否成功实施,更主要的是能否确保互联项目的持久应用。因为基于单一的业务数据交换的互联,即使再完美,再便捷,也无法取代邮件、QQ、电话等传统的交互方式,如果没有能够深入剖析和挖掘出基于互联的更深层次的管理和应用需求,互联模式将无法保存长久,随着供应商的切换,一切又将回到传统模式。如有些互联是为了加强对物流执行过程管理和考核、有些是为了加强服务承诺的规范性和严肃性、有些是为了通过电子回单解决回单时间长回单率低的问题等等,在互联的同时,不同的潜在需求,则需要不同解决方案。在这一方面,传统的ERP厂商和TMS厂商,都面临着懂货主需求,不懂物流企业需求,而了解物流的,又不理解货主企业需求的严峻考验。
2.加强把握住互联对企业的核心价值——基于业务的协同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专业的业务咨询和技术方案。
在互联模式下,大多数业务和管理信息是以电子的方式进行交换和传递,但在企业应用的更深层面,则是通过电子的方式,准确、快速、便捷的实现业务的实时协同,即业务信息自动处理或匹配后的多用户(发货方/承运方/收货方等)同时发送、实时在线反馈、对反馈信息的批量处理或按照预定规则的自动处理、异常的自动预警等,要实现业务的真正协同,需要各方的高度配合和统一行动,难度较大,这就要求建设方或承建方在项目设计阶段,要能够充分调研各方的配合程度和能力,对各方进行专业的业务咨询和指导,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协同方案。
互联除了能实现业务信息的共享和传递外,还能够有效的聚集各种物流相关资源,如最常见的如货源和车源,除此之外还有保险、金融、支付结算、物流解决方案、物联网技术等有形或无形的各类资源,在互联的同时,整合各种有效资源,是一种互联社区化的表现,这将会极大的鼓舞互联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当然这对互联技术实施方,提出了超过其原有业务边界的新的能力要求,但很明显,这些都是保持互联模式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必选项。
3.要拥有或掌握多项基于业务互联条件下的优秀基础应用产品和关键技术。
互联本身只是一种技术实现手段,最终都要满足各种管理和业务应用的需求。而这些功能则是与传统ERP或TMS的功能有着明显区别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基于互联才能够实现,也或者是为了其他互联应用,需要新增的应用。如基于互联模式下的业务预报、在线实时跟踪、电子对账、电子回单等,在此之外还包括为了便于互联,需要帮助客户实现业务信息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和处理等方面的功能和技术,如前面提到的货主端的物流管理功能(订单到发货单的处理,发货单到运单的处理等)。
4.坚持国家平台的交换模式和标准体系。
这是互联项目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关键点。前面1、2、3条,提到了各种互联需求的把握、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互联的关键应用等,其实都体现了互联在广义上的社会化属性,企业间的互联是一个多角度且动态的活动,如果没有统一的交换身份、统一的标准模式,任何互联都将只是一个短暂的、且有限的互联,无法真正发挥互联带来的巨大价值。这一点在本质上,除了取决于互联企业的认识,更重要的取决于互联集成服务商的商业定位,如果还是以ERP、TMS软件的出售为商业手段,终究无法在互联网时代取得最终的胜利。
7.典型案例
7.1得力集团互联应用案例
7.1.1得力集团简介
得力集团始创于1988年,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连续保持高速增长,历经20年的探索与拼搏,目前已成长为国内最大的综合文具供应商。2010年荣获浙江名牌产品;浙江出口名牌;中国文教体育用品行业标准化工作先进企业;2011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第374位;2012年荣获宁波市“百强企业”称号。现有资产21亿人民币。2013年,得力集团年销售额收入超过60亿,物流费用超过8000万。
中国市场——遍布全国主要省会城市的40家销售分公司,5000家经销商,45000家销售终端;
海外市场——在全球100多个国家设立了得力自有品牌营销机构和合作伙伴;
作为中国最大的文具供应商,得力品牌先后获得“国家免检产品”、“中国文具十大品牌”、“中国出口名牌”、“中国最畅销文具品牌”、“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称号,并先后通过ISO9001、ISO14000等体系认证。在未来,得力的发展目标是成为世界领先的综合文具供应商,创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主营内容以各类文具为,包括:得力办公文具、得力学生文具、得力商用机器、得力书写工具、 得力办公电子、得力IT耗材、 得力纸制品。
7.1.2供应链特点
得力集团作为文具行业龙头企业,其供应链业务流程能充分代表文具行业在供应链操作中的特点,其供应链类型为快速响应性模式,主要表现如下:
发货量小且种类多,文具产品品种多且规格小,其发货量较其他产品相对较小;
文具产品的更新换代决定于市场变化,决定了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比较大;
文具产品客户为最终消费者,客户分布十分广泛且零散;
文具行业制造商由于需紧贴市场需求,需要更进一步接触最终客户,因此,为了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在扮演制造商角色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服务商的角色中来;
7.1.3面临的问题
得力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文具供应商,互联前和承运商之间的数据交换以电子文件传送为主,但实时信息交互不充分,导致得力无法第一时间获取货物的在途信息。对双方而言,巨量的信息导出导入不仅带来额外的工作量,同时也容易出错,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此外,对物流运作情况无法进行数据化管理,只能与承运商逐一进行系统对接,成本高。
信息化现状
得力整体信息化建设虽然比较健全,ERP、WMS、OA、视频监控、网络信息系统、网站、邮箱信息系统均齐备,但由于缺少TMS对物流相关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无法实现部门间物流相关环节的协同操作系统进行信息传递;
存在问题
TMS系统缺失,同下游物流公司信息传递断裂;
目前与下游物流公司之间的信息传递只能通过传统的线下传真、电话或QQ截图进行,缺少一个统一的系统对上下游物流业务进行协同管理;
缺乏部门间物流业务协同信息交互协同;
公司内部物流业务的信息交互不畅,ERP内部管理无法对物流业务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通常部门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物流业务运作效率低下且业务准确性降低;
运量、货量、费用、KPI等统计数据不准确;
纸质面单对运量、货量、费用的统计不准确;纸质单据容易丢失,造成数据缺失,且纸质单据相对较为滞后,无法使统计分析做到实时性,从而影响统计分析的质量及作用;企业KPI统计无法从纸质单据中体现;
无法对物流节点进行实时跟踪;
物流运输信息只能通过电话的方式联系运输司机获取,缺乏实时性和准确性,且无法保证货物具体的物流位置与运输情况;各个物流节点的物流信息无法做到有效跟踪,提货、送货、在途、签收时间无法第一时间获取,造成物流业务流程滞后;
无法获取对接其他优质物流运力途径
下游物流公司存在优胜劣汰的竞争关系,企业很难跳出现有物流合作商的圈子,缺乏接触其他社会优质物流资源,从而造成企业物流服务水平下降,物流运营成本升高;
7.1.4互联需求分析
针对此次信息化系统建设工作,得力集团希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解决物流业务单据的流转问题及企业内部操作物流相关的应用系统支持;
2、从解决实际问题需求出发,促进各个物流节点的信息化,通过信息化互联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3、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实现上下游企业间的互联。
结合得力集团的信息化现状,以及供应链上下游承运模式的特点,项目组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认真的分析,整理需求如下:
1、实现分公司-运营管理部、物流部-物流公司的车型预报;
2、根据发货单自动计算发货量,实现“整车”配载业务管理;
3、根据以上内容,系统生成标准格式的发货订单;
4、合同金额、结算费用财务审核功能;
5、根据合同及货量自动计算运费,并实现系统对账管理;
6、将发货订单通过平台发送给承运商,并跟踪车源安排;
7、承运商通过平台接单,并支持其内部物流运作管理;
8、通过平台实现装车、发车、在途、交付的全过程跟踪;
9、收货方通过平台跟踪及签收,并考评承运商服务质量;
10、通过平台实现物流量、费用、KPI等内容的统计分析。
11、对接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等优质运力。
7.1.5实施难度和解决方法
1.互联技术尚不熟悉
得力企业系统接入是一个纯软件开发项目,此类项目对于得力来说属于新项目类型,之前没有操作经验,对接入所需采用的技术、开发工具等内容尚不熟练,需要根据接入过程逐渐进行熟悉;
2.互联内容不清晰
系统接入需要将得力集团实际业务同接入要求结合起来,在此次过程中,得力集团对接入各类单据要求及各类信息交互尚不清晰,需要专门对其进行指导解读;
3.后续业务开展需要平台稳定性做保障
平台接入项目持续运作将回带来更多的合作契机,新的需求产生后要求平台能够及时做出回应,切实的通过系统维护或更新满足其新增需求;
7.1.6互联成效
我公司通过利用国家平台的基础交换服务,辅之以标准化报文和多领域的应用服务完成基于得力集团的供应链物流下游互联应用及资源整合优化。
对得力集团供应链管理的提升
1、信息化操作解决纸面单据及传输问题;
2、节省企业人力,降低设备投入和损耗;
3、提升企业间部门内部协同操作能力;
4、提供在途信息,提升客户服务能力。
注:以上数值均是平均约数,只针对得力集团
物流仓库端
1、知悉发货明细,方便提前安排作业;
2、作业看板,降低操作失误风险;
3、系统打单,减少开手工单的人工时间损耗;
4、对物流商进行评价,督促物流商提升服务水平。
物流运输端
1、运输需求电子化,提升作业效率;
2、物流内部操作系统化,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
3、在途信息提供,提升客户的服务满意度;
4、电子对账,提升客户的服务满意度。
客户(收货人)端
1、到货安排的提前接收,方便安排;
2、对物流商进行评价,督促物流商提升服务水平;
3、在途节点信息的查看,实时掌控货物在途信息;
4、收货异常的提报,便于企业集中处理异常问题。
与国家平台的双赢互联
通过此次互联,能够有效建立企业间物流数据互联相关技术标准:目前国家平台尚没有该领域的相关标准,通过该项目,能够协助国家平台建立相关标准,完善国家平台的标准范围。
串联国家平台以互联:该项目服务于生产(贸易)企业的相关物流实体,通过该项目可以促进更多的物流企业与国家平台互联,同时也能够为原有已经与国家平台互联的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逐步丰富国家平台的服务项目,完善供应链建设内容。
对国家平台:
在文具行业建立示范标杆,加快国家平台交换、标准等服务在企业端的应用和推广;
扎根企业实际应用,不断挖掘和完善国家平台的互联模式和标准,丰富国家平台的服务内容和范围;
得力文具对办公和商务人士强大的平台品牌亲和力,能够快速提升国家平台的友好性和认知度;
对得力集团:
前期能够借助国家平台成熟的技术、标准等资源,快速实现上下游一体化的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在信息处理、数据共享的效率;
随着国家平台的互联范围和内容的不断发展,企业可以依靠国家平台进一步快速实现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企业的物流优势;
7.2雨润集团互联应用案例
7.2.1雨润集团简介
雨润集团是一家集食品、物流、旅游、商业、房地产、金融和建设等七大产业于一体的民营企业集团,成立于1993年,总部设立于南京市建邺区,员工总数近13万人,下属子(分)公司300多家,遍布全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2012年,雨润实现销售收入1061亿元,同比增长17%。企业综合实力位列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112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39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8位,中国肉食品加工业第1位。该集团旗下的食品工业企业是中国最大的肉制品生产企业之一。
雨润集团下属300多家子(分)公司,分别设立在江苏、安徽、北京、上海、河南、河北、甘肃、四川、辽宁、广西、广东、湖南、江西、新疆、黑龙江等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2011年,雨润集团总资产达358亿元人民币,员工总数为10万多人。
7.2.2供应链特点
雨润集团已构建起覆盖整个中国大陆的物流网络体系,即以南京最大的果品交易平台:南京农贸中心;南京最大的副食品交易平台:南京华商副食品市场;哈尔滨最大的副食调味品交易平台:南极食品批发市场;华中最大的肉食品交易平台:长沙福润肉制品市场等4家成熟的物流交易平台为结点,以肉制品、副食品、农产品为3条物流主线,以遍布大陆3000多家种养、加工、销售网点为市场面的点、线、面结合的物流网络体系。
其主要业务模式分如下两类:
生鲜业务模式:
生产模式:订单拉动型,依据商超、专卖、办事处下达订单量,工厂制定屠宰计划。
时间周期:当天屠宰,经过2—4小时冷链,及时运送市场,周转时间不超过24小时。
运输配送范围:300公里以内,主要分为地销和公共市场,不可中转。
深加工业务模式:
生产模式:库存拉动型,办事处下达订单量进行生产。
时间周期:有一定的保质期,可以进行一定的储存,时间要求比较宽松。
运输配送范围:不同工厂生产的产品类别有差异,根据需求全国调配,可以中转。
7.2.3面临的问题
信息化现状:
统一物流管控:雨润集团在信息化方面一直有较强的前瞻意识,成立了独立的雨润物流中心,来统一管控物流配套工作,且配套实施了企业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SAP;
物流资源丰富:在调用市场资源方面,雨润作为食品行业的领军品牌,同时也是行业的龙头企业,拥有大批的上下游供应商服务企业,通过长期提供稳定的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合作,与众多上下游企业建立了紧密而友好的合作关系,因此雨润集团急需在物流信息化的过程中也同时吸引众多上下游合作企业一起参与到整个物流信息化的完善过程。
存在的问题:
但同时也必须指出:雨润集团年物流运费高达30个亿,物流供应商高达2000家,其中只有10%的物流供应商有管理系统,由于物流供应商的信息化水平较低,也导致雨润对物流信息的流通共享造成瓶颈。
7.2.4互联需求分析
目前在物流信息化方面,雨润物流中心引入了“雨润物流云平台”,实现了企业信息化从生产、制造、销售等环节到物流环节的补充,初步建立起了企业运营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但还需要不断完善信息化内容,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通过此次互联,雨润集团迫切需要解决以下需求:
通过使用通用软件、并进行一定的系统改造升级,帮助企业和社会减少信息化建设的重复性投入,提高了社会资源的利用率、有效节约社会资源;
解决物流业务单据的流转问题及企业内部操作物流相关的应用系统支持。
从解决实际问题需求出发,促进各个物流节点的信息化,通过信息化互联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和覆盖范围,实现雨润与下游承运商企业间的互联。
依托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以提高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应对激烈的竞争。
实现行业资源交互和共享,发挥物流行业的整体优势。它的作用将体现在以下方面:
–保证货物运送的准时性
–提高交货的可靠性
–提高对用户需求的响应性
–提高与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工作的协同性
–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7.2.5实施难度和解决办法
问题说明:
雨润集团下游承运商数量众多,信息化水平层次不齐,缺少统一的管理方法和系统,互联实施难度较大;
部分承运商虽然具备基础的信息化系统,但缺少与雨润集团的物流系统(TMS)直接接口,无法实现电子信息交换(EDI)。若对原系统进行互联接口改造,则协调难度大,项目推进较为困难;
上下游企业之间没有统一的报文通信标准,部分物流数据无法实现互联共享,企业间沟通存在偏差。
解决办法:
雨润集团自有“雨润物流云平台”系统,通过系统改造的方式与国家平台实现了互联,下游承运商可通过以下3种方式通过国家平台的数据交换,与雨润集团实现数据的互联和共享:
1、中小型物流企业 : 建议企业使用国家平台提供的“物流通用软件”与国家平台实现对接;
2、大型物流企业:企业拥有自建的物流系统,可根据国家平台通信报文标准和规范进行接口改造,实现与国家平台互联。
3、雨润自有车队:通过“雨润物流云平台”提供的承运商门户登陆后可通过对应的“物流交换代码”与国家平台对接下载业务信息。
接入步骤说明
–TMS管理系统接入
根据国家平台“普通运输软件改造规范”对雨润集团进行接口改造,完成雨润物流云平台平台接入国家平台的工作,实现国家平台与雨润平台的互联互通,从而实现货主企业、物流公司、卡车司机的协同信息化管理,从而实时掌握自己货物在途运输状况。
–车货源信息服务接入
通过雨润集团下游承运商车源与国家平台的对接,在国家平台的车货交易中心,将雨润的大量车源,向更多的物流企业展示,并作为物流企业的一种新的、便捷的、高效车辆调度资源;通过服务交换函数,实现车货源信息实时查询。
7.2.6雨润互联成效
雨润集团充分利用国家平台互联互通的特性,利用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打通了与下游承运商之间的信息断层,有效提高了自身的物流管理水平和对下游承运商的掌控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雨润物流中心
系统互联解决业务信息传输的时效问题,提供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提升与下游承运商间的协同操作能力,实现线上协作;
提供在途信息,提升客户服务能力;
国家平台的会员也就是雨润物流云平台的会员,可以通过会员的共享让雨润享受更多、更优质的供应商服务;
减少雨润为建设高效的物流管理体系而产生的软件系统开发、系统对接成本、人员成本等投入,间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下游物流商
实现物流内部操作系统化,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
提供在途信息,提升客户的服务满意度;
电子对账,提升对账效率及准确性。
雨润客户
到货安排的提前接收,方便安排;
对物流商进行评价,督促物流商提升服务水平;
在途节点信息的查看,实时掌控货物在途信息;
收货异常的提醒,便于企业集中处理异常问题。
为国家平台带来的价值
带动冷链物流行业企业进入国家平台:雨润作为中国冷链物流的领导者,接入国家平台后,将起到行业的示范性作用,在供应链管理水平提升、行业竞争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下,将会大大提高同行业以及相关产业上的企业与国家平台互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国家平台的会员数量进行不断补充和扩张:雨润物流当前共有近2000家物流供应商,经雨润初步意向调查已有近10%的供应商具有接入国家平台的意愿,后续随着接入供应商的利益提高,将会引导更多供应商加入国家平台;
为LOGINK平台供应庞大的冷链物流资源:雨润食品集团当前冷链车辆资源近1000辆,且遍布在全国区域,在完成互联互通后这些冷链资源将LOGINK平台的公共资源池,对外提供服务。
7.3元立集团互联应用案例
7.3.1元立金属简介
浙江元立金属制品集团有限公司(前身遂昌钢铁厂)(下称“元立集团”)成立于1991年,2001年企业改制组建集团,2003年到衢州进行异地技改,成立衢州元立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形成集炼铁、炼钢、轧钢、循环发电及金属制品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现有员工17000余人、总资产超100亿元,具备年产铁水450万吨,钢500万吨,材500万吨,钉丝类、焊材类、标准件类、管材类金属制品250万吨的生产规模。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255亿元,利税13亿元。
元立集团在发展过程中,依靠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延伸和多元化的发展,创造产品优势、成本优势,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推动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2005年起,公司先后上马了焦炭余热发电、烧结环冷发电、炼钢富余蒸汽发电以及余压发电、以汽代电项目,余热、余压、余汽发电装机已达27.6万kw,自供率达90%以上。目前,集团已形成钉类、丝类、网类、标准件类、焊材类、钢管类六大系列金属制品,产品种类达300余种、规格上千种,年生产能力达250万吨。元立的金属制品产业链之长为国内之最,从源头的矿石开采到炼铁、炼钢、轧钢再到圆钢钉、回形针等消费中端的金属制品,实现了一体化流程。
元立集团先后获得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理事单位、中国企业500强、并成为工信部首批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的45家企业之一。
7.3.2供应链特点
元立集团作为国内典型的钢铁及金属制品生产企业,物流运输具有以下特点:
1、物流量巨大。一般生产1吨钢铁产品,需要4~6吨各种原材料、辅料。按元立集团250万吨的生产量计算,仅供应物流部分就需要1000到1500万吨的运输量,涉及海运、水运、铁路、公路等运输方式。
2、生产物流自营为主,由于元立集团生产流程包括:原料准备、炼铁、炼钢、轧钢、循环发电及金属制品等生产工序。生产过程的紧密连接性和运输设备的专用性,要求运输形式和方式密切配合生产需要进行特殊化的制定。
3、信息化程度低,企业没有针对运输以及调度业务的运输管理系统,目前是以纸张、电话、传真或者Excel\word进行日常的业务管理和费用结算管理。
7.3.3问题分析
信息化现状
浙江元立金属制品集团有限公司现有ERP企业管理系统,没有物流运输管理系统;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发货种类、发货量、订单结构、发货区域都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专业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缺失,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了浙江元立金属制品集团有限公司供应链体系科学高效管理的障碍。浙江元立供应链体系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的迫切需求。
下游物流企业没有信息管理系统,部分车辆配有GPS,但因与制造企业没有信息互联互通以及企业自身管理等原因,实际业务中浙江元立无法实时掌控货物在途状况。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1.涉及物流承运商多,跟踪困难
浙江元立的整个供应链服务范围辐射国内多个省份,其涉及的运输企业很多。有些是企业委托承运商,有些是下游承运商自行转包的二级承运商,大多还是用手工管理,整个运输过程很难跟踪,数据信息的交互效率低下。
2.运输成本高,服务质量低
元立集团的运输量大,业务繁重,但由于信息化建设的缺失,无法对物流数据、运输计划等进行有效管理,并通过物流运作数据对承运商进行分析和筛选,进而保留优质承运商,淘汰管理落后、服务较差的承运商,导致集团物流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管理效率低下。
C.组织调配难
由于物流运输的环节多,运输和仓储很难形成准确的计划,即使有计划也很难保证其准确性,因此在各个环节中,经常需要临时调配资源,这往往又增加了很多等待时间,使得下一环节的计划又被打乱,从而进入恶性循环。
D.承运商信息系统、GPS与元立ERP缺少信息对接标准和规范
浙江元立现有的承运商即便有物流信息系统、车辆GPS等设备,因缺少技术标准和规范,也无法与元立的ERP进行对接,物流信息数据处于断层,不能有效利用的处境。
E.区域物流行业信息化低制约企业发展
目前合作的物流承运商信息化水平整体偏低,不能满足浙江元立的需求,物流承运商的信息化多局限于车货交易,货运资源长期以来多、小、散乱,急需进行整合。
7.3.4实施难度和解决办法
实施难点
由于物流运输业务涉及范围广,对象多,内部涉及到物流部、财务部、营销部、信息中心,外部涉及到不同的物流承运商,对系统建设和数据交换带来了不确定性,并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系统工作的开展。
同时,物流承运商的业务运作方式、信息化程度各不相同,与不同承运商的数据交换比较复杂,这种协同作业模式造成了系统实施的困难。部分物流承运商缺乏IT能力来配合完成系统信息的采集,造成物流整个过程中信息的跟踪困难。
解决思路
根据对浙江元立金属制品集团有限公司的需求分析,元立物流管理系统解决方案由两大部分组成;
1、为元立金属新建一套以钢材销售订单接收、货物发运、供应商管控为核心的上下游TMS互联系统,搭建起上下游物流业务管控平台,实现元立物流业务全程可视化管理。
2、为元立物流公司打造一个以物流业务运营管理、内部车辆管理、费用结算管理为核心的个性化定制的TMS管理系统,有力支撑元立供应链中从铁矿石、原煤供应到成品钢材省内发运的整体运输业务平稳、高效运行。
7.3.1元立互联成效
元立项目的成功互联一方面完善了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也同时拓展了元立集团与外部信息资源的交互,主要表现为:
对元立集团
项目建设解决了企业内部对物流管理的需求;
提高了物流传递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从而提升了企业效率;
对下游承运商物流跟踪信息的掌握,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向更深层次的物流管理方向迈进;
提升了与下游承运商间的协同操作能力,实现线上协作;
借助国家平台标准化的报文标准,帮助企业提升自身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和意识;
与国家平台的互联,加强了与外部第三方平台的信息交换,物流资源的互联互通能够有效弥补企业内部在物流资源方面的缺陷。
对国家平台:
加强了在钢铁金属制品行业的信息化普及,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的信息化水平;
元立集团作为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钢铁行业企业,互联建设具有很强的试点示范性,项目的成功建设对其他钢铁同类型企业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能够促进相关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意识和行为;
推进了国家平台信息交换、报文标准在企业端的应用和推广;
加快国家平台交换、标准等服务扎根企业实际应用,不断挖掘和完善国家平台的互联模式和标准,丰富国家平台的服务内容和范围;
最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