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企业简况
大连口岸物流网有限公司(DPN)成立于2000年9月,是由大连港集团和大连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投资设立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交通运输部“交通电子口岸”分中心和大连口岸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运营企业。
作为国内领先的港口供应链云服务提供商,DPN依托港口,立足大连口岸,借助现代物流理念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等现代科技手段,整合港口、口岸、东北及环渤海区域关键物流节点综合信息资源,优化物流及供应链运作流程,推进“智慧港口”和“智慧口岸”建设,构建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为物流及工贸企业、监管机构等客户群体提供平台运营服务、云物流信息服务、大数据应用服务、电子商务服务、软件产品服务、系统集成服务、应用系统维护服务和IT一体化解决方案。
DPN建设运营的大连口岸公共信息平台于2000 年9 月筹建。2002年,由大连市政府正式授权确立,负责提供港航、口岸、物流数据交换及系统应用服务,以进一步完善口岸环境,提高口岸效率。
平台在大连口岸构建了联系港口、码头、货主、货代、船公司、船代、理货、场站、车队企业以及港口与口岸局、海关、检验检疫、海事等政府及监管部门的电子化协作联动网络。业务涉及贸易、物流、监管、金融等领域,服务范围覆盖东北及环渤海区域,形成结构明晰、功能完备、衔接紧密的公共信息平台应用及客户服务体系。
截至目前,平台累计推出电子数据交换报文140余种,EC应用系统50余项,取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近30项,主要应用系统包括e港通港口社区、EDI电子数据交换、航运通APP、船舶综合申报系统等。平台客户群体稳定、庞大,大连口岸码头、船公司、船代、货代、场站、车队等类型客户覆盖率达100%,客户覆盖范围已逐步延伸至沈阳、长春、吉林、哈尔滨等东北内陆节点,以及环渤海周边港口地区。
二、实施信息化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口岸业务量的不断增长,口岸各物流实体之间、口岸业务及监管单位之间、区域各物流实体之间以及口岸单位与区域物流单位之间业务往来日益频繁,各种表单、信息交互日益增加,各类信息交叉传递日益繁琐。DPN针对大连及其腹地物流、通关的这种业务现状,进行了详细的业务情况调研和现状分析发现,目前口岸各个物流企业所进行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起,系统功能相对独立、利用率低、针对性弱,各种单据的传输仍需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区域内信息共享性低,重复录入较多,因此迫切需要引进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与实际业务有机融合的、能够实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公共信息平台,提高各物流节点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使信息的传递准确及时、内部资讯合理共享。
大连口岸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通过对整个口岸业务信息、操作指令等进行传输、存储、加工、处理,搭建畅通无阻的信息平台,实现贸易及物流业务操作电子化、网络化,从而提高物流行业信息流流转速度以及业务主体间的业务交互效率,达到信息流与物流及业务操作进程的及时响应、准确匹配,最终促进贸易物流行业效率、行业竞争能力以及陆桥经济的软环境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
三、遇到的主要困难、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引入外部资本,有效解决业务资源整合渠道有限问题
平台的建设运营涉及与外埠口岸、区域的连通,尤其与国外同类平台的对接,DPN历经多年发展业已形成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但力局限于大连本地,存在与国际企业合作渠道有限的问题。
针对该问题,一方面DPN不断调整完善自身业务发展模式,积极引入外部资本,实现各资本方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另一方面积极适应国际贸易、物流、互联网等行业的发展变化,加强技术研发工作、加强人才培养,广开思路、开拓创新,与优秀国际企业展开合作。
获取主管部门支持,有力解决了平台建设运营中各利益方的协调问题
平台业务涉及口岸各物流企业、相关政府机构、监管部门等,在建设与运营过程中需要与上述机构达成共识,在系统互联、信息共享、流程优化、政策倾斜等方面得到上述机构的切实支持与密切配合,协调难度较大。
DPN自成立起一直得到省市各级政府部门、交通运输部等的大力支持,对建设平台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深远的社会效益也达成共识。凭借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多年的建设运营经验,成功克服和规避了平台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协调工作难度和风险。
建立科学管理体系,有效抵御平台运营中潜在的市场风险
平台建成市场化运营后,面临着诸多市场问题,诸如企业信息化意识强烈与否、信息化应用水平能否对接平台应用要求、企业对平台产品/服务及价格水平的接受程度和承受能力、对平台目标客户规模的正确评估、整体及行业经济形势的好坏等等都是潜在的市场风险。
作为平台的建设与运营者,DPN加强了对整个项目运作管理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工作,建立了卓有成效的项目内外监控体系,同时逐步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市场需求与竞争情报分析、预警机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切实把握市场需求,适应市场变化,有效抵御潜在的市场风险。
四、主要效益分析与评估
大连口岸公共信息平台结合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与实际业务,实现了信息实时准确传递、内部资讯合理共享,提高了口岸工作效率,同时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进而提高了口岸整体服务水平,与客户的交互更加紧密,提高了区域协同的综合竞争力,并保持了区域业务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1.效益指标对比、分析
平台通过增强大连口岸及辐射内陆地区集装箱物流的竞争能力,在提升口岸码头箱量、增加港口企业效益、降低区域物流链上各企业作业成本、增加国家税收等方面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具体技术经济指标对比如下:
应用移动快检办公平台后,检验检疫所需监管用时减少80%;
箱管家系统应用后,车队开具放箱单由此前的1.5小时以上减少至3分钟;
舱单申报时间从平均70分钟/船缩短至2分钟/船,码头提箱时间从平均70分钟/箱缩短至21分钟/箱;
客户无需到外理现场窗口办理结费,通过网上支付节省92%的时间;
应用海运中转服务后,为口岸用户、集装箱码头等每年累计节约成本约为200万元。
2.对企业业务流程改造与竞争模式的影响
平台以大连口岸为核心,以港航及口岸物流协同作业信息化建设为基础,持续整合铁路、公路、空运等多种物流方式,以多式联运协同作业电子化、网络化建设为骨干,实施点、线结合的发展策略,整合东北及环渤海区域关键物流节点综合物流信息资源,实现区域物流链各环节的高效协同联动;同时将电子政务、通关监管、电子支付等与物流信息资源和物流作业相结合,实习了集电子委托、码头社区、船舶作业协同、多式联运协同、全程跟踪、监管支持、电子支付等为一体的一站式物流信息服务,重塑口岸物流作业流程,提升了口岸各个物流环节的作业效率及作业能力。
以平台为核心的口岸数据中心,集聚了海量的物流、通关等数据资源,基础雄厚,潜在价值巨大。通过先进的大数据技术及工具、结合数据科学与口岸物流行业经验,推进港航、物流及监管机构各系统的数据共享,并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分析,提供定制化大数据应用服务,实现对海量数据的智慧处理,从而构建口岸DT生态体系,开创DT时代的航运物流新竞争模式,增强竞争实力。
3.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物流领域
平台业务从港口物流领域起步,在大连口岸先后推出了码头社区服务、船舶服务、多式联运、全程跟踪等成熟系统应用,通过平台方式实现了船方、货方、码头、港口调度、引航、轮驳、铁路等港口业务各关联单位有效衔接,同时不断推进公、铁、海联运信息资源与港口、口岸的信息联动,提升了各口岸单位的协同作业能力与作业效率,构建了一站式物流专业化服务模式。
监管领域
以实现口岸大通关领域的高度信息化、智能化、高效联动为目标,面向海关、检验检疫、海事等监管部门以及口岸客户,平台至今已推出海关监管支持系统、检港联动快速查验系统、船舶综合申报系统、危险货物申报系统、空港出入境快件检验检疫电子监管系统等成熟应用,优化了口岸通关流程,提升了口岸效率。
贸易金融
通过推动贸易金融服务、贸易物流服务和贸易专业化服务的协同发展,为大连口岸及东北亚区域的提供公正、公平、安全、便捷的贸易环境,提升口岸综合服务能力。通过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贸易物流平台的合作,逐步构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及大宗商品交易支持平台。
电子商务
以电子商务平台服务为核心,以口岸商贸交易需求为基础,建立发展B2B、B2C、O2O等电子商务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网上交易、支付、物流配送、品质保证、诚信体系等服务,同时为电子商务活动相关的业务提供支持,加强港口及口岸在电子商务领域的产品与服务创新。
五、主要体会、经验教训与推广意义
1.发展经验
大连口岸公共信息平台15年发展建设历程,走出了一条探索、创新、务实、进取的成功发展道路,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国内口岸信息化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
选择适当的营运模式
口岸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面临的主要难题是口岸内众多不同信息系统之间流程不畅、信息难以共享等困难。这一难题可以通过选择“政府参股、专业公司运营”的营运模式来解决。专业公司的日常运营为口岸公共信息平台的运作提供了拥有深厚专业知识的专家人才以及成熟的市场运作经验,政府的参股为口岸公共信息平台的中立和权威提供了保证,同时引入政府的力量也可以解决一些非市场因素的难题。
制定口岸单证及数据标准
口岸公共信息平台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实现不同口岸单位间的数据共享。由于各单位数据格式千差万别,实现数据共享只有两种途径:进行数据格式转换或者统一数据标准。进行大量的数据格式转换成本高昂,而且随着业务量的增长,这种转换成本也将迅速增长。因此,制定口岸单证及数据标准,将口岸大部分业务纳入这一标准体系之下是建立口岸公共信息平台重要前提和保障。建立口岸标准体系需要一个权威的机构来组织实施,同时涉及到大量的关系协调工作,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强调了选择适当的口岸公共信息平台营运模式的重要性。
强调开放和中立
为最大限度的发挥各行业、各企业积极参与口岸信息化建设,实现各方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就必须在技术、标准、口岸数据资源等各方面保持开放的原则,使数字口岸具有很强的容纳能力,保证各种用户都能够方便地接入。同时,实行开放原则也有利于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吸引本地口岸以外的各类团体加盟和作用的发挥。口岸公共信息平台上流转着大量各监管机构和商业企业关注的重要敏感信息。因此,平台应该公平、公开、公正,保持中立,提供客观、有序的竞争环境,满足口岸各种用户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促使物流企业稳定运作和健康发展。
注重技术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数字口岸强调效率和安全,因此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安全技术手段;系统的设计也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为将来的持续发展留有余地;在日常的运作中也要注意对新技术的跟踪和应用。但同时,要认真分析战略与IT支撑之间的影响度,不能盲目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忽略了实用性和成本控制。只有将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才能保障我们建立的是一个可扩展、可应用的信息模式。
2.推广意义
对枢纽口岸信息化建设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大连港是中国东北最重要的集装箱枢纽港、全国第二大集装箱中转港,东北三省90%以上的外贸集装箱均在大连港转运,是辽宁乃至东北地区最重要的口岸和对外开放窗口,担负带动内陆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建立一个统一、高效,协同的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了大连与沈阳、锦州、哈尔滨等关键物流节点的高效协同、资源整合和优势共享。大连口岸公共信息平台的成功建设运营对其他枢纽口岸信息化建设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对区域信息整合具有较大的启示作用
“以点带面、辐射内陆”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已蓬勃发展,区域性物流资源整合、各方高效协同、作业信息共享、统一商务社区服务、全程物流跟踪等信息服务和管理资讯系统支持的市场需求日趋紧迫,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互动已成为区域合作发展的瓶颈,“大连口岸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对如何进行区域专业领域业务支持、区域资源整合、发挥区域集聚效应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建设运营模式可复制、可移植,具有较高的市场推广价值
“大连口岸公共信息平台” 的建设与推广应用,以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为基础,以与国际接轨的、规范的海运操作流程为依托,有效改善了口岸内部各单位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状况、提高了口岸信息整合和共享能力、优化了口岸业务流程并促使口岸信息格式标准化,促进了口岸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这种经营模式和经验具有很强的可移植性,可广泛适用于区域信息化领域。而平台本身完全适用并有能力应用于区域物流领域,因此具有很高的市场推广应用价值。
六、 下一步的改进方案及对物流信息化的建议等
未来,大连口岸公共信息平台将不断完善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内容,强化和提升口岸及区域服务能力,面向口岸,以“统一服务平台、统一信息发布、统一服务窗口”为原则,着力建立智慧口岸综合服务体系,为贸易、港航、物流、监管等领域的口岸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形成真正的区域服务覆盖能力、客户服务能力和真正的核心竞争能力。
大连口岸公共信息平台经过15年的建设运营,已经成为泛渤海地区最大的物流综合信息平台,是名副其实的口岸信息枢纽。对于物流信息化建设有以下几点粗浅的建议:
1、认真分析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寻找适当的营运模式;
2、建立统一的流程、规范以及标准体系,从而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3、关注新技术在行业中的发展应用,注重先进性与实用性的结合;
4、建立制定统一的发展 、规划,构筑完整信息化服务体系;
5、积极进行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
最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