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物流行业增长迅速,在国民经济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某种意义上,物流业的发展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资金短缺是物流园区开发者、经营者最常抱怨的一句话,融资难导致物流园区建设停滞、运营困难的现象时有发生。那么,物流园区融资难在哪里?如何有效解决融资问题,吸引资金投入,加速园区发展?
融资问题突出
据第三次全国物流园区调查,我国各类物流园区共计754家。在这些园区中,涌现了一批像浙江传化、深国际、上海外高桥、北京空港、苏州物流中心、普洛斯等业内知名的物流园区。他们在提高物流组织化水平和集约化程度、转变物流运作模式,调整区域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难发现,这类企业有一个共性,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作为支撑。
但是,22%的园区目前停滞在规划阶段,32%的园区处于在建阶段,意味着真正运营的物流园区不足总量的50%。建设滞后的原因除了土地审批进度以外,资金问题最为突出。从投资来源来看,园区建设投资主要为自筹资金,其次部分企业通过国内贷款,自筹资金的企业比例远远高于贷款筹资的企业。通过以上几点,可以看出一个问题,物流园区特别是民营物流园区资金来源受阻,融资困难。
盈利模式成为融资关键
第一,投资者对物流园区缺乏认识。与从事金融投资行业的人接触,最多被问到的是以下两个问题,“什么是物流园区?”“物流园区怎么盈利?”这说明银行、券商、信托、PE等众多主力投资者对物流园区的概念没有清晰的认识。很多投资者误认为物流园区就是“大货车市场”“仓库聚集区”。显而易见,这样的错误认识直接拉低了物流园区在投资者心中的档次。他们认为,物流园区传统落后,缺乏投资价值。物流企业自身对物流产业、物流园区宣传力度不够,没有把物流的先进性、必要性直观的传达给投资者,自然不可能点燃投资者内心的火花。
第二,物流产业形象不佳,负面信息偏多。虽然国家正大力推动和促进现代化物流产业发展,但短期内仍无法改变我国物流水平偏低的现状。形象低端的货运市场依不占少数;部分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和物流装备落后,无法满足现代物流的需求;快递业频繁出现暴力分拣、运送有毒物品导致人员伤亡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物流产业在投资者面前的形象。
第三,部分园区投资规模和强度偏大。有的园区出于招商引资的需要,会有意无意的着重强调“规划面积”,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总投资500个亿等等。如此大的规模,怎能不让投资者望而却步。动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投资,一旦缺乏严格、切实可行的风控措施,庞大的资金将面临很大的投资风险。
第四,投资回报与期望存在偏差。传统物流园区基准收益率一般在7%-8%左右,投资回收期通常在8-10年。而国内大多投资者追求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和短期投资收益,通常2-3年需要收回投资并进行收益分配。事实上,2-3年对于物流园区来说,正处于培育发展阶段,很难实现整体盈利,这一点与市场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存在偏差。
第五,缺乏创新的盈利模式。数据显示,几乎所有物流园区的主要收入来源都是库房、场地租金,其次是办公楼租金、所属物流企业业务收入、配套设施租金、管理费、物业管理费等等,缺乏有增值空间的收入来源。“房东式”盈利时代即将结束,探究创新的盈利模式成为投资者看中的关键,即融资是否成功的关键。
融资靠创新运营模式
首先,重视现代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行业标准。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如果不强调现代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可能连吸引投资者眼球的机会都没有。提高并细化物流行业标准,提升物流园区的门槛和档次,减少负面信息对物流行业的影响,必然会提升各类投资机构、投资者对物流园区的兴趣。投资者有兴趣,园区融资也就有了希望。
其次,加强创新,寻求新突破。传统物流园区的经营,虽然保证了自身对园区运营和土地的控制力,但同时也背负着较为沉重的资产负担。如果能适当调整资产结构,出售部分固定资产用于发展物流信息技术(软件、硬件),逐步变成以物流技术为核心,由重资产向轻资产转移,势必会增加吸引资金的实力。
再次,拓展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随着资本市场的放开,除了传统银行贷款外,物流产业基金、融资租赁等都丰富了园区融资方式。目前国内银行、信托等融资成本普遍较高,资金使用周期偏短。因此,可以尝试引入追求长期、稳定回报的海外基金,既符合物流园区发展规律又能降低资金成本。
最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