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论文荟萃 > 正文

赵先德教授:“互联网+”是“供应链+”战略的重要工具箱

发布时间:2015-08-07 09:27:06 万联网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将其作为国家战略发展方向。伴随“互联网+”产生的另一概念“供应链+”,是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运营及供应链管理学赵先德教授在对国内物流与供应链相关领域众多企业案例的分析基础之上于2014年7月最先提出的,即由于互联网与信息通讯技术发展而变得更个性化的用户需求、更低成本的联结与协作所催生的更加强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目标是协调整个供应链上的资源以最优的方式满足用户需求的供应链管理新趋势,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与通讯技术提供了供应链流程整合,创新和再造的工具,“互联网+”将成为“供应链+”战略的重要工具箱。
  什么是供应链+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将其作为国家战略发展方向。“互联网+”最早由易观国际在2012年11月提出,随后在2013年得到马化腾的响应,最终在2014年的两会上,包括马化腾在内的互联网界代表通过提案方式发出更多声音,在被政府认可后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伴随“互联网+”产生的另一概念“供应链+”,是由赵先德教授在2014年7月最先提出的,建立在对于国内物流与供应链相关领域众多企业案例的分析基础之上。其中典型的案例包括创捷供应链、东煤交易、红领、科达机械、猪八戒网等。
  “互联网+”的过程实际上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从价值链角度来看,在过去这十多年的发展是一个自下而上的逆向互联网化过程:从用户在线消费开始,到广告营销、零售,到批发和分销,再到生产制造,进而以至上游原材料供应及生产设备供应,一个个环节先后开始了转型。这样的过程,完全是由用户端的需求出发,进行的逆向倒逼,而从实际来看,价值链各个环节互联网化的比重由下自上也是依次递减的。而传统的基于工业化思维的供应链管理大体上而言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思维模式,其逻辑是围绕核心企业的生产,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因此,在“互联网+”的趋势中,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不断受到挑战,新的理论与方法在逐步形成,“供应链+”模式开始出现,即更加强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目标是协调整个供应链上的资源以最优的方式满足用户需求的供应链管理新趋势,“供应链+”将作用于各行各业,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供应链+”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地位将会逐步提升,以供应链战略作为首要战略的企业将会越来越多,供应链提供支持商业模式创新落地的核心能力。
  第二,为了不断优化供应链,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传统的供应链治理结构将会重塑,形成企业自身在产品,流程,渠道,客户方面的诀窍,构建不可复制、不可模仿、很难超越的核心竞争力,跨部门、跨企业的合作将促成新的商业模式,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第三,“供应链+”战略将“互联网+”作为重要工具箱,供应链管理实践中,互联网的最新理论与方法工具会被应用于各行各业并发生加成反应,帮助各产业完成转型升级,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与通讯技术提供了供应链流程整合,创新和再造的工具。
   2、供应链发展与经济全球化
  供应链管理作为一个名词,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并在90年代被广泛使用,而在此之前商业社会习惯用物流管理或运营管理来表述相近的意思。供应链管理贯穿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仓储运输、批发、零售等过程,其目标是实现整个供应链的最优化,因为经济全球化已经使得企业间的竞争演化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进入21世纪之后,信息通讯技术、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物流、仓储以及供应链整体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理论与工具不断产生,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很多新的商业模式,如生产商对顾客模式(Manufacturer-to-customer)、线上线下整合(Online-to-offline)等。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供应链管理水平也在不断的发展和革新,主要体现在供应链运作效率提高、长度缩短、灵活性增强,从而更加贴近用户需求。例如,近年在国内不少厂商通过电子贸易平台促成小额外贸,虽然物流成本加重,但因为小额订单利润比大额丰厚,再加上销售周期短而资金回笼快,不少货品体积少单价高的厂商倾向积极通过这一模式实现增长。另外,一些大型厂商(如格兰仕、海尔)建立自有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绕过大型零售商而直接将产品销售给特定顾客群,通过缩短供应链而更贴近顾客需求。在数据社会的时代,新一代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被动地等待到货接收,而是更主动地提出新的需求。在重视价值的时代,消费者将更为挑剔,他们会成为供应链上活跃的参与者,通过多种渠道(如销售网点、电话、网络、手机客户端)对配送及其它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也会积极地通过低成本高效率的渠道——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挑选并购买自己所需的商品,“海淘”与跨境电商便是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不少学者也提出,供应链早已不是“链”的概念,而是企业与顾客通过供应网络结成的交互关系网,用以满足用户复杂多变的需求,这也让供应链这一概念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同时,供应链不仅对企业产生战略价值,而且成为了为用户创造价值的中心。香港利丰集团在供应链方面所取得的成功亦表明:供应链管理是整套经营理念的转变,无论是制造商还是贸易商,都必须以顾客为中心,追求产品生产和流通的最高总体效率,从而压缩供货时间、缩小订单规模,对市场需求迅速反应,并通过流程整合以最少的成本完成订单。
  3、供应链管理在中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近十多年来在中国,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渗透率不断提升,消费持续增长,以及在线购买行为的逐步普及,促成了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2014年是中国互联网20周年,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而所有网民中,有一半会进行网络购物,四成以上会使用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不仅推动了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巨头的快速发展,也促使了苏宁国美等传统零售业巨头着手发展电商,更吸引了几乎各行各业的企业通过自建电商平台或加入第三方电商平台,积极开展网上销售与服务。电子商务减少了供应链分销环节,让厂商更接近用户需求,但也对物流、仓储以及供应链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用户进行信息检索与比较的成本几乎为零,厂家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与转型。
  而从整体而言,我国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方面仍有巨大提升空间。赵先德等学者指出,中国供应链及物流管理的低效,甚至削弱了原本的低成本优势,作为世界工厂,需要提供具有国际标准的产品和服务,这样的压力迫使中国企业改进其物流及供应链管理。2012年平安银行对以制造业和流通行业为主的821家国内企业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尽管超过四分之三的受访企业都认为供应链上下游需要合作共赢、实现整体优化,但仅有46%的受访企业采用了信息系统支持供应链管理,信息共享、透明程度仍然较低,流程可视化亟待提升。很多传统行业,其供应链管理仍然是粗放式的,不仅不能做到可视化可追踪,有时效率低到行外人无法想象。东煤交易的李洪国举了一个煤炭行业的例子:在2005年以前,运煤的火车车皮经常会不知所踪,等到找到时会发现玉米都已经在煤炭堆里生长起来了,因为运送煤炭的车厢通常也常运送玉米等农作物。近些年来他们才尝试在煤炭流通领域进行供应链管理和优化,对互联网交易平台这样的新商业模式进行探索,但整体而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丁俊发指出:目前中国的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例高达18%,物流和供应链体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中国工业品的库存率为9.4%,发达国家不超过5%;中国工业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率一年是2至3次,而发达国家可达5至8次。而现在物流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融资极为困难,管理方式亦不够先进。
  但我们同时看到,创捷供应链、怡亚通、一达通这样的供应链服务提供商,通过使用信息系统对于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效整合,实现了系统性的优化,为众多企业提供着服务。它们所取得的成功,说明了供应链管理对于中国制造的升级转型具有相当重要的推动意义。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实现普及、信息技术与系统充分成熟的当前,产业发展与转型的前景在于,将“供应链+”作为国家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进一步深化供应链管理理论及方法工具在各行业的应用,并通过供应链创新来支持新的商业模式。供应链理论与方法将与各行业发生加成反应、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供应链模式的创新将促成跨部门、跨企业的合作商业模式,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供应链创新往往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Osterwalder和Pigneur提出了商业模式的九个要素,包括价值主张、目标顾客、分销渠道、顾客关系、关键资源、关键流程、关键合作商、成本结构,以及收入来源。在供应链中,企业自身的创新活动,以及企业与其顾客(现有的及潜在的)、供应商等合作伙伴共同进行的互利共赢的创新活动,将会改变商业模式的不同组成部分。赵先德提出:“支持商业模式创新最主要的因素是供应链模式的创新,要让中国的企业转型升级,在全球供应链之中扮演更多更重要的角色,更能够为顾客创造价值,我们必须要仔细的研究如何在供应链不同的环节进行流程创新,另外要在合作模式上发生改变,通过合作模式的改变与流程创新来改变商业模式。有了新的商业模式、新的流程,我们就可以提供越来越多的产品和服务的组合来满足顾客的需求。”丁俊发亦指出,供应链是一个模式创新,包含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面的创新。M2C、O2O等商业模式都是建立在这些创新的基础上的。
  4、供应链发展战略的主要障碍
  (1)颠覆还是融合?这是一个问题
  足够的人口、统一的文字、繁荣的市场,以及相应的教育水平,构成了互联网成功的要素,中国恰好具备这个条件。互联网促成了电商在中国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经济模式对传统商业的实质性颠覆已经开始。然而,不能忽略的现实是,传统零售业目前仍然占据着90%以上的市场份额,许多传统行业中新经济模式的发展仍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我们可以预见到电商将继续抢占传统零售之市场份额,而对于非标准化产品,线下的实体环境依旧不可缺少,O2O模式成为大势所趋,未来的格局将会是双方角逐并达到一个平衡。而同时,也应注意到,在发展理念上,传统行业对于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经济模式,还存在着先入为主的抵触甚至恐惧。例如,我们所熟知的格力集团董明珠与小米雷军之间的赌局,以及由此产生的后续争论。
  (2)供应链整合与信息共享
  近年来,供应链整合理论在学术上及实践中都被广泛关注。供应链整合是指组织战略地与供应链伙伴合作并且管理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之间的流程,以实现产品、服务、信息(数据)、资金及决策的有效流动,为客户提供最大化的价值。信息共享是供应链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所有有关商品、人和交易行为的数据都会迁移到互联网上,实现在线化。在线化的数据流动性强,不会封闭在某个部门或企业内部,可以随时被调用和挖掘,在供应链上下游、协作主体之间以最低的成本流动和交换。而在这点上,我国传统企业的准备还是不足的。
  1、很多传统行业信息基础设施的落后,对信息与数据的存储很不规范。例如前述的煤炭行业的例子。中国的线下实体经济,很多都存在信息化水平较低的情况,O2O模式也经常会在此方面遇到障碍,制约线上互联网公司向线下走的过程。
  2、缺乏适应信息广泛流动、分享、使用的信息管理制度。我国目前的信息管理制度基本上是围绕封闭的信息系统建立的,政府、行业、企业都是如此,这也成为推进信息化的很大障碍。
  3、多数传统企业缺乏大量信息与数据的分析能力。大数据概念由麦肯锡公司提出,大数据分析能力本应是信息技术能力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其突出的重要性,我们认为在“供应链+”趋势下它是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供应链中不仅包括传统的结构化的交易数据和分时段数据,现在又产生了很多新的海量数据即大数据,例如多渠道下的顾客服务数据,RFID及GPS等传感器所产生的实时数据。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感知顾客需求、察觉商业趋势、探索商业机会,在供应链中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运作效率与可视化程度、对需求与能力的波动及时反应调整、洞察顾客购买行为、提高服务水平、控制风险,并且节省成本及碳排放。然而从当前来看,大部分传统企业并未具备这样的大数据分析能力,近有阿里巴巴、百度等少数互联网企业在此方面有所建树。
  作者: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运营及供应链管理学赵先德教授
  说明:本文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运营及供应链管理学赵先德教授授权万联网发布,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关于赵先德教授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运营及供应链管理学教授,中欧供应链及服务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赵教授研究领域包括运营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他的教学和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生产和服务组织中的创新、质量和生产力改进,他已在相关期刊上发表70多篇的学术文章。他开展了很多关于服务创新和设计、供应链整合、供应链质量管理、创新和供应链学习等研究项目。赵教授目前是供应链与运营管理协会主席、决策科学组织亚太协会副主席。他曾经担任信息与管理科学国际组织及决策科学组织亚太协会的主席。他是《运营管理期刊》和《决策科学杂志》的副主编,《生产与运营管理》的国际杂志资深编辑。他也是《供应链管理期刊》的亚洲地区合作主编。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