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论文荟萃 > 正文

“百府利”能否成就实体零售转型新支点?

发布时间:2015-06-25 11:19:00 中国商报

市场强强联合的“游戏”至今多半未见其效,但大佬们却仍乐此不疲。“腾百万”之后,实体零售业亦上演了三巨头“抱成团”的新戏码。
  6月23日晚间,南北老牌百货巨头上海百联股份与北京王府井百货发布公告称,与香港零售贸易巨头利丰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利丰贸易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展自营业务及境内外采购。
  公告显示,该合资公司暂定名为“上海百府利经营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4800万元,其中百联股份与王府井百货分别出资1920万元,各持股40%,利丰出资960万元,持股20%。
  合资公司成立后,初期将重点开发男装、婴童、家居生活和潮牌等品类,计划三年内打造6个品牌、开店300家,实现终端销售10亿元。
  三巨头“联手”要干什么?按照公告,一言以蔽之:三巨头将联手进行百货自营业务的探索——通过在自主品牌开发、优质品牌代理及招商、品牌推广、营销上的协同,打造自有品牌,形成差异化特色,降低采购成本,提升利润率,增强盈利能力。
  公告强调,合资公司是三方优势的结合,最终使供应链整体成本降到最低。百联股份与王府井百货侧重输出在全国的线上线下零售门店资源,利丰贸易则将发挥在全球的采购网络与供应链管理优势,捕捉品牌。
  巨量的门店资源和采购供应链优势当然是这桩巨头联姻大戏能够上演的应有之义。
  但是,不能忽视的变化是,在互联网信息技术裹挟着电子商务、大数据、全渠道O2O等新势力席卷零售业的当下,上述三方曾引以为傲的渠道资源优势实质上都已成为日渐式微的“旧势力”。
  实体百货店身处“寒冬”早已是行业的公认的现实状态。进入2015年,行业形势越发严峻,百货店“闭店”频频,转型O2O全渠道最积极的银泰百货、王府井百货等在探索一年后却发现切入点还在于回归自营。
  百联股份、王府井百货尽管都是行业龙头,但其201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百联股份营业收入142亿元,比上年度末同比下滑3.65%;王府井百货营业收入49.83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9%。
  曾靠传统供应链模式赚取丰厚利润的贸易中间商利丰同样也在遭遇电商网站的冲击,并因为跨国品牌全球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巨大变化而遭到零售商的“抛弃”。除物流业务外,今年利丰其他业务也都面临着经营压力,早前订下的3年发展计划将难以达标。
  也正因如此,零售行业分析师将三巨头的合作称之为“失意者之间的转型自救”。
  但实际上,在“三方抱团”之前,百联股份和王府井百货都各自在转型自营百货上颇为着力,但进展并不乐观。
  按业内分析,两个百货零售集团旗下各自门店资源本就不缺乏规模优势,自有品牌进展缓慢实质还在于多年食利型联营模式下,百货业已丧失商品经营能力,缺乏懂商品、懂经营的人才队伍,以及国企商业集团的体制束缚导致改革缺乏动力。
  中商商业经济研究中心顾问刘海飞曾指出,放眼整个国内百货行业,除诸如安徽安德利百货、河北信誉楼等少数区域、民营百货未丢掉自营的“功夫”外,国内大多数百货企业要想从依赖渠道费的联营模式切换到自营模式,都无异于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
  在百货业整体衰败并全面转型的大势下,“百府利”这家新的合资公司已成为被寄予厚望的百货业转型的排头兵。
  但是,从各自为战到抱团作战,实体零售业是否就能突破此前不得力的自营业务的转型瓶颈?加入利丰这味新的“药引子”,百货业“旧瓶”能否就此兑出新酒?
  对此,王府井百货董事长刘冰坦言,目前还并不确定会在自营品牌上投入多大手笔,更不确定回报情况会是怎样,对于自营品牌的定位与价位等目前也没有定论。下一步三方会根据市场调研情况再做决定。
  “三年内打造6个品牌、开店300家,实现终端销售10亿元”,公告并没有显示上述数字是如何得来的。尽管这个目标甚至对于一家一年销售就能轻松过亿元的淘品牌而言,算不上是一个激进的数字,但这个目标对于以两家国企百货集团为主的“百府利”来说,或许并不容易。
  “抱在一起也可能不是取暖而是彼此消耗,1+1+1>3的实效亟待真刀实枪打破旧有利益格局的执行力。”业内人士说。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