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德国政府推出了“工业4.0”的概念,意欲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去年底李克强总理访德,中德双方发表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宣布两国将开展工业4.0合作。国内借鉴工业4.0,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两会”结束,“中国制造2025”成为继“一带一路”、“互联网+”之后的又一热门词汇。
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表示,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并且提出了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发展框架初步显现。
众所周知,德国制造意味着品质的保障。而我国虽是制造业大国,却不是制造业强国。从我国的发展进程来看,制造业通常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非智能密集型产业。随着中国的发展,必须要有撑得起“门面”的产业,但我国尚未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以钢铁为例,我国钢铁产品多处于低端领域,高附加值的产品并未立足国际。往往低端产品的竞争是最残酷的,价格战在所难免,从反倾销等贸易摩擦频发就可窥一二。
自2013年起,钢铁产品价格进入单边下行通道,除去经济环境低迷的因素,最主要的就是同质化竞争的结果。我国钢铁产品多偏向中低端,导致价格战愈演愈烈。国内钢铁年年过剩,但是我国已然保持着进口量的增加。原因在于我国仍需要通过进口高端钢材来弥补国内品种结构的不足。由此可见,钢铁制造仅仅靠量难以取胜,质才是未来钢铁发展的关键,即高品质、高附加值的钢铁产品,才是钢铁制造的发展目标。
一直以来,高耗高污是钢厂的代名词。每遇雾霾天气,钢铁企业就成为众矢之的。那么,既然意识到如此粗放式制造不能长久,亡羊补牢,未为晚矣。自元旦起,我国推出了史上最严环保政策,按日计罚且上不封顶,但这仅仅是治标。其目的在于警示钢厂重视环保,不管所排废水还是废气,都能进行过滤,加装除尘环保装置。更进一步,则是倒逼行业的生产工艺进行改革升级,除淘汰落后的、高耗高污的产能装置,更需要改进工艺流程及生产设备的环保要求。生产、环保两不误方是治本。
那么钢铁企业如何更好地生产及销售产品呢?观念的转变尤为重要。电商平台为近几年钢铁行业互联网化的产物,其在方便交易的同时,可通过历史交易记录,运用大数据来发现未来商机。另外,物流园等产业也在不断完善,一条龙服务,增加了钢铁的销售渠道,同时提高了销量。“互联网+钢铁”的运用,对于后期钢铁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撑,改变了钢铁制造的观念导向。满足客户需求,方便客户交易,服务于客户,才是钢铁行业新的发展趋势。
国内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借力“中国制造2025”,改善钢铁业的历史弊病,加速行业制造的转变,未来发展之路或将更加顺畅。
最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