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夜的纳斯达克股市上,京东2014年全年财报让股价上演了令投资者心跳加速的过山车:财报收入超过预期,亏损进一步扩大,反映到资本市场的多空博弈,导致当天京东换手成交急剧放大,冲上30美元,然后迅速一路下跌到了27.53美元,比开盘下跌2.2%。
刚刚过去的2014年,对京东而言显然是“大年”:这一年上市融资,GMV同比增长107%,收入同比增长66%,连刘强东自己也志得意满,春节衣锦还乡,牵着奶茶妹妹的小手回江苏的农村老家撒现金、发红包,那气势一点都不输给陈光标。
然而,高速增长的亮眼成绩让人们都慢慢淡忘了京东的盈利情况:2014年,京东的亏损数字已经达到了50亿人民币,是前一年的十倍之多。
为什么发布了辉煌的大年财报,股价依旧不振?一个最直观的解释,就是那些曾在高点被京东套牢的投资者开始解套走人。
这并不是全部,另一个需要关注的是,就在京东高增长的背后,其库存周期也开始不断拉长。2014年平均库存周期已经到了34.6天,比2013年又增加了2天,从京东上市以来,库存周期就在不断延长。京东的净库存在2014年底已经增加到了122亿,比去年年底翻倍。
在越来越追求个性化,轻库存成为生命线的当今零售业,京东每一天库存周期的增加,都意味面临数十亿人民币的库存贬值风险。
除此之外,京东能够对抗供应链风险的财务资源也并不充裕。自由现金流从2013年末的23.46亿人民币减少到了2014年末的8.64亿人民币,总债务从2013年的168亿飙升到了14年年末的290亿元人民币,2014年的负债已经超过了50%。
有一个非常不幸的事实是,连亚马逊的自营业务都没有赚过钱。所以,每每京东面对盈利的拷问时,都哑口无言。一个最简单的解决方案就是,不能依赖3C产品和自营业务,必须在扩张品类和第三方平台取得突破性增长。
然而,这两个平台却又会为京东带来“规模困境”:SKU数目开始起飞——手机的SKU再多,一年无非几个型号,而女装SKU则是每个季度成百上千,这些非标品,大大增加京东自建物流体系的仓储和递送成本。更令人担心的是,不断增加京东的库存周期。任何电商业者都知道,由于利润和销售模式的差异,非标品的供应链成本远远高于标准的电子产品。
更残酷的是,平台业务所需要的,是高超运营能力,反假货能力和数据能力——平台的用户体验是由最短板决定的。这方面,京东做得并不好。
在财报分析师会议上,有分析师提问刘强东:随着平台业务的增长,如何保证京东长期标榜的“真品正品”?
刘强东的回答,除了强调京东正品的承诺和零容忍政策之外,这位亿万富豪给出了一个值得解读的答案:京东可能会继续控制平台卖家的数量,按照他的说法,维持高标准。
这或许代表了京东一直的摇摆,平台和自营间的模式摇摆,品类扩张和自建物流的冲突。摇摆中,京东的规模已经走向了惊人的扩张,在2015年还有三座物流中心会落成,新总部在亦庄拔地而起。GMV只有阿里巴巴11%的的京东,员工人数达到了7万人,一年增加3万人,翻倍于阿里巴巴。一位前京东员工透露,整个2014年,京东的各个业务部门还在以“招人多”为荣,互相比谁招的多。
享受了中国电子商务红利的京东商城,正走向“帕累托临界点”:京东本质上是一个巨型零售企业,供应商,消费者和京东三方受益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在高速扩张中将无法持续。2015年的京东,不可避免开始直面马云所说“方向问题”:商业模式带来的天生麻烦。在自营和平台业务互博之间,品类扩张和自建物流冲突之下,在成本和增长之间,京东需要做出选择。
最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