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企业案例 > 正文

中物华商国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物流金融平台

发布时间:2015-01-20 15:14:07 中物华商国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一、中国物流金融平台应用企业简况

1.1 应用企业简介

中国物流金融平台应用单位为中物华商国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中物华商国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经由国家工商总局核准成立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注册资本一亿贰仟万元。公司主要提供基于制造业、基于工程、基于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全供应链综合物流服务,致力于成为最值得信赖的供应链集成服务商。

公司拥有完善的实体平台和网张平台。公司坚持网络化发展战略,在加拿大、菲律宾、香港等设有境外分支机构;在上海、安徽等地设有8家(分)子公司。公司正在打造在全国范围内的基于分、子公司以及物流基地的实体平台。同时正在构建生产资料以及消费品的电子商务平台,并构建独具特色的物流金融平台。

二、中国物流金融平台的行业背景及信息化现状

“物流金融”即银行在有效整合异业协作网络的物流及相关专业化资源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与供应链管理无缝对接的解决方案,以此重塑业务营销的核心竞争力,在强化风险控制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拓展业务的市场空间,并开创银行、物流公司和客户之间的多赢格局。

2.1 我国物流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1 我国物流金融发展现状

(1)我国物流金融发展现状

1999年以来,我国开始探索金融物流,并一直处于探索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金融物流发展速度较快,业务总规模逐年上升,且呈现出竞争更加激烈、银行推进力度加大、模式不断创新的特点。2011年,全国的金融物流业务已发展至一万五千至两万亿元的规模,在物流市场中的比重逐渐提高、影响逐渐显现。

在我国,中储股份最早从物流服务向金融服务延伸。中储股份南京公司早在1999年就首开质押融资之先河,先后为20余家企业客户提供此行服务,累计融资将近20亿元。中储公司成立质押监管部,从业务模式上将中储自有仓库存货质押扩展到中储以外仓库,即以现有存货质押贷款为主,异地仓库监管质押贷款为辅。

中储(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仓储企业,与商业银行合作,不断推动仓单质押业务的完善并努力扩大其规模,许多仓库现已成为多家银行的“定点融资仓库”。产品涉及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材、食品、家电、汽车、纸张、煤炭、化工等大类,与四大国有银行、中信、广发、光大、华夏、交通、浦发、招商、深圳发展等十几家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业务规模以每年翻翻的速度增长,2005年质押融资规模60亿元,2011年利润达到6亿元,现货市场年交易额4000亿元,动产质押业务敞口额度超过1000亿元,实体网络遍布全国。

2006 年,建设银行推出“现货仓”、“海陆仓”“保兑仓”等贸易融资产品,并与中国远洋物流进行国际贸易货押授信业务战略合作,联手推动国际物流金融和商品融资业务的发展。2005 年,深圳发展银行先后与中外运总公司、中国远洋物流和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合作,建立了针对供应链物流控制与设计金融服务的稳固操作平台,将大型物流企业在货物运输、仓储、质物监管等方面专长与深圳发展银行的资金流封闭运作优势结合,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性的物流金融服务。工商银行与中国外运集团在物流金融领域全面合作,在物流监管与商品融资、物流结算、物流保理、物流担保和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共同研发新型产品,联结双方的服务平台,延伸客户服务范围,提供高效、低成本的增值服务,共同为客户提供原材料及产成品库存、在途货物的融资。交通银行也与中远物流、福建三宝钢铁合作,推行物流金融业务。现在已有更多家银行参与物流金融服务。

总体而言,金融物流业务已成为我国现代物流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具有进行大范围推广和深层次创新的价值。为此,国家职能部门正在构建金融物流业务的配套体系,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信用体系和监管机制,致力于降低可能产生的企业经营风险,努力为金融物流业务开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由上可见,目前金融物流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从供应链和电子商务角度出发,开展物流业与金融业的联动发展,改革传统经营模式,具有新的发展空间。

(2)我国物流金融发展趋势

“十一五”规划时期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平稳上升,社会物流总额及其增长率都随之上升,并呈现快速稳定的趋势,同时也意味着物流对我国服务业和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大。物流市场需求正发生深刻变化,经营模式正经历创新变革,行业管理工作日臻完善。因此,物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其良好运行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区和最富有潜力的消费市场,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制造中心或采购中心转移到我国,而国内企业也开始面向全球生产和经营。顺应这一趋势,我国正迅速建立起一套快速、机动、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物流金融理念应运蓬勃发展的现代物流系统而诞生。2008-2010年间,涉及动产的商业贷款笔数每年增加21%,贷款金额年增长率达24%。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登记公示系统应收账款质押登记量较上年增长36%,其中涉及中小企业的登记量占本季度登记总量的85%。随着物流业与金融业进一步结合,及其交会的业务量急剧增长,物流金融有望获得进一步发展,实现物流与金融的“双赢”。

目前,中国中小企业总数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 99%以上,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但是,“贷款难”使得我国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中所占比例明显偏低。2010 年,我国银行金融机构的整体贷款余额为47.9 万亿元,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仅为17.68 万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比例仅为37%,这与我国中小企业对GDP 的贡献度不相吻合,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经营与管理存在的风险,且在银行贷款时无法提供足额的固定资产做担保,导致了银行不愿意将贷款下放中小企业。

企业融资需求量将伴随企业数量的增长情况同步增长,《2011-2015年中国物流金融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预测,2015 年我国中小企业银行新增贷款资金需求量将达到19.09 万亿元。

2.1.2 我国物流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标准化的物流金融管控流程

物流金融作为现代物流行业的新兴业务,尚缺乏全国性的统一标准,造成了业务操作水平参次不齐,甚至出现各类风险事件。

(2)信息不对称,行业制度成本高

物流金融中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指信息分配的不均匀。表现为参与方之间信息沟通的不足,即融资客户的有关信息只在金融机构或监管企业一方存在,这时候金融机构与监管企业与融资客户之间就缺乏信息的有效配对。还有一种是信息的隐藏,如监管企业的信息在融资企业信誉较高,但金融机构对其信息掌握较少时,金融机构有可能会因为对监管企业的不信任而对融资客户有所顾虑。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无法对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控,造成我国物流金融服务大多以服务核心企业上游客户为主,而对于下游客户产品开发不足。同时也限制了金融机构与监管企业对融资企业的信用评价与风险分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道德风险的诱发概率,增加物流金融风险。

(3)银行风控体系和物流商的风控体系未能做到有效对接

商业银行和物流商都有自己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但在物流金融推进过程中,未能实现有效对接,而物流金融业务恰恰集合了商业银行和物流商的风险点,需要有效对接才能更好的控制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

(4)信息化水平低,物流金融业务交易成本高

物流金融是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于一体的新的业务领域,其核心在于通过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相对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所形成的物流、信息流作为控制交易风险的手段,频繁的交易及环节使得众多给银行及融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交易成本和风险成本,而仅依靠手工或零散的系统进行业务开展的手续比较繁琐,在很大层面上限制了物流金融产品运用与推广,而且也不宜于控制风险。

(5)物流金融信息公开与共享机制缺失带来金融欺诈风险

2012年以来,上海、江苏等长三角地区爆发多起虚开仓单、重复质押的案件,银行收紧贷款,钢贸企业雪上加霜,物流金融“生态系统”亟待进入良性循环。比较度典型的有以下两种模式。

一种是虚开仓单模式,本来是A公司存放与仓库的钢材,B公司和仓库勾结开具虚假仓单,B公司持此仓单去银行申请抵、质押贷款。

另一种是重复抵、质押模式,A公司将其有所有权的钢材存放于仓库1,仓库1开具仓单,A公司持此仓单去银行申请抵、质押贷款,这一环节本没有问题。但A公司和仓库1勾结,将已做抵、质押的钢材再抵押给银行B。依次类推,成倍放大,当某一环节出现问题,真相显现,金融物流风险事件已经形成。

以上事件,对银行来说虽有担保,且保证合同中对保证人的责任也很明确,当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银行贷款时,保证人要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对于向保证人索保的诉讼,胜诉率很高,清偿率很低,多因保证人自身难保,银行即使起诉,也无法追究保证人的代偿责任而宣告失败。

三、中国物流金融平台的推进历程

3.1行业之间沟通的推进

2013年7月24日,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中物华商承办的中国物流金融平台及中国物流金融发展研讨会在北京深圳大厦隆重召开。该次会议吸引了8家银行 和2家物流企业前来参加。会议就中国物流金融平台进行了广泛研讨,并对下一步如何推进该平台的建设交流了意见。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副司长王选庆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监管机构和银行业协会、仓储协会等行业协会、北京市商务委员会的领导、以及一些银行合物流公司领导参加了会议。各方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物流金融平台的意见和建议。

2013年11月26日,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主办、中物华商承办的中国物流金融平台研讨会在北京深圳大厦隆重召开,该次会议吸引了35家银行 和10家物流企业,以及3家产权交易所前来参加。中物华商与中国银行业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由银行业协会牵头召开金融机构关于中国物流金融平台的具体合作研讨会。各方对平台的内容提出了新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平台确定业务方向。

2014年3月12日,由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主办、中物华商承办的中国物流金融需求工作会在北京深圳大厦隆重召开,该次会议吸引了18家主流的操作动产质押融资业务的银行前来,由此确定了平台的产品规划及上线运营时间,并充分讨论签署银行业公约的具体内容。

3.2行业协会牵头的运作模式

中国物流金融平台的战略定位:依靠相关政府部门指导,依托行业协会具体管理,通过企业实体运作和实施,强化物流金融事前风险控制手段,实现担保品过程管理,致力打造国内具有高度公信力、统一规范的第三方物流金融平台。其运营思路:政府指导、行业管理、企业运作、服务社会。

基于上述定位与思路,平台联合两大行业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作为自身的主管单位,通过两大行业协会的影响力和公信力,覆盖金融、物流两个行业的会员单位。

3.3深入业务操作培训的营销策略

平台的运营效率高低,很大程度上基于金融、物流两个行业的一线业务操作人员的用户体验。为了保证运营效率,平台采用了特殊的营销方式,即采用行业培训为主的推广模式,通过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向各自的会员提供培训,一方面增进对平台业务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金融与物流两个行业从业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

四、中国物流金融平台效益分析与评估

4.1中国物流金融平台成本效益分析

中国物流金融平台的成本包括一次性建设投资和每年的运营成本;平台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平台会员费和部分物流金融交易服务费以及其它增值服务费等。在对平台使用采取第一年免费然后开始适当收费的情况下,初步测算,如果由企业承担平台一次性建设的所有投资,按照折中估计,平台将在上线运营的第2年年底达到盈亏平衡,即投资回收期3年。

由于平台的公用性和公益性较强,因此单纯登记公示平台的投资回收期较长,但平台建设和运营后,可以产生许多增值服务,可有效降低物流金融风险,拓展企业融资渠道,突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同时平台的政务公开与管理辅助、行业信息服务、市场监测与决策支持等功能也有助于规范北京市物流金融市场秩序,调整完善物流金融市场结构,平台建设和运营具有较大的潜在经济效益和很强的社会效益。

4.2中国物流金融平台的对企业流程再造的影响

中国物流金融平台先期将建设开发门户管理、担保品信息监管、企业资信评估、咨询服务、公共信息发布、行业信息统计及分析、增值及延伸服务七大功能模块,可以有效帮助解决我国物流金融存在的问题,原因如下:

(1)电子化的信息平台解决了我国物流金融电子化程度不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作为国家标准的推动和执行平台,可以推行行业统一的、标准化的物流金融管控流程,解决物流金融执行标准不一、质量参次不齐的问题;

(3)平台的资源集聚功能,将物流金融参与各方,如金融机构、物流企业、中小企业,以及检验机构等集聚在同一平台之上,使银行的风控体系和物流商的风控体系在平台做到有效对接,有效控制物流金融风险,并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4)平台可以实现动产融资信息的登记和公示,帮助杜绝重复抵、质押现象,通过对担保品信息的监管,与银行系统“无缝对接”,贷款银行可以及时获取担保品信息的变动情况,随时评估贷款风险。

4.3中国物流金融平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1)通过银、企信息的融合与公开,降低我国物流金融运作风险,提高我国物流金融运作效率

通过项目建设,将中国物流金融平台打造成为动产融资唯一的登记和公示平台,实现担保信息的采集、处理、融合、公示和查询,降低我国物流金融运作风险,提高我国物流金融运作效率。

(2)拓展企业融资渠道,规范和完善物流金融行业秩序

搭建适应金融机构、物流企业、中小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需求的高效、快捷的信息化平台,推动物流金融各节点企业之间业务的紧密集成,实现金融机构、物流企业、中小企业、质检机构、仓储企业之间实时、可靠、便利的信息共享与交互,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通过发布国家和行业相关政策,宣传、贯彻行业标准,提供物流金融标准化操作流程指引等,规范和完善物流金融行业秩序。

(3)提升政府行业监管的能力与手段,服务政府相关决策

通过平台建设及规范化运作提升政府行业监管的能力和手段,为政府更好制订物流、物流金融相关政策提供行业基础数据支持,推动整个物流金融市场协调、有序、健康发展;作为《动产融资物流服务规范》和《担保品监管企业评估标准》宣传和推广平台,助力行业政策推广。

(4)提高我国现代物流业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

通过信息化系统集成物流信息和物流企业,推动物流企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增强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我国现代物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

(5)提供更为丰富及多样化的物流金融社会化服务

最大限度发挥网络的优势,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集成物流金融质检服务、物流金融人才发布、物流金融咨询等,作为专业化的物流金融平台,为社会提供丰富及多样化的物流金融服务。

五、中国物流金融平台的应用体会和推广意义

5.1我国物流金融市场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巨大

按照《2011-2015年中国物流金融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我国物流金融市场潜力巨大,大约有70000亿元人民币的发展空间。

美国早在1916年就建立起一整套关于仓单质押的系统规则。相对于发达国家,物流金融在我国属于新兴领域,中储股份从1999年才开始从事物流金融部分业务,我国与发达国家有83年的赶超空间。

5.2物流金融可以盘活企业库存,助力企业发展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库存是企业的负担,大量库存意味着流动资金被占用,也会影响企业的其他交易活动。

物流金融通过动产抵、质押,可盘活库存资金,进而提升整体供应链的竞争力,既增加企业利润又提升企业竞争力。

5.3中国金融业增加低风险利润源,提升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物流金融会使中小企业成为金融机构的长期客户,为金融机构提供低风险的利润增长源。

通过物流金融链条上的核心企业,银行实现风险可控,实现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统一。

外资银行已积累丰富的物流经融的经验,如花旗银行。世界经济一体化推动国际金融一体化,外资银行大量涌入,物流金融业务对于中国银行业形成竞争优势、走向国际化意义重大。

5.4物流金融是突破中小企业融资难瓶颈的必要手段

现有信用评级制度下,中小企业缺乏充足的抵押物,信用级别低,难以取得银行贷款。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如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总资产125亿元,在全国有30多个物流分拨中心,有大量的固定资产作为企业诚信的保证,银行融资较为容易。而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讲有限的资金往往用于生产和销售中,不能达到金融机构要求的不动产抵押要求,另外还没有与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关系,银行记录中对于他们的信誉等级无法评估,银行贷款融资较为困难;因此由物流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是中小企业的迫切需求,也是物流增值服务的必然趋势。

资本市场不健全,过高的门槛将众多优秀中小企业拒之门外。中小企业达不到上市融资要求确有较大资金需求,迫切需要突破这一瓶颈。

物流金融模式下,银行关注整条供应链的风险水平,在核心企业资信水平较高、中小企业通过动产融资获得银行授信,开创了中小企业融资的崭新模式。

5.5更快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现代物流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持,将物流服务和金融服务相结合进行业务模式的创新,是当前第三方物流企业、金融机构或相关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主要途径之一。

物流企业作为物流金融的核心企业,担任企业融资的担保方可提升其本身的信用级别;物流企业在物流金融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会提升自身在同业中的声誉,扩大市场,提高盈利能力;物流金融的开展提升物流企业的价值,物流企业的发展壮大反过来会促进物流金融的发展,使得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六、中国物流金融平台下一步改进方案

6.1拓展相关增值业务

基于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挖掘的分析,可以拓展出基于大宗商品及中小企业的增值业务,包括电子仓单统一管理系统、仓储视频集中传送系统、电子商业票据池等高价值的服务收入来源

6.2资本运作与实体运营相结合

平台通过资本运作,结合实体运营,形成适合平台发展的发展战略。

1、资本运营要配合企业总体战略

成功的资本运营都是在长远的资本运营战略下进行的,整个资本运营战略的进行有着长远的战略目标和长期的设计和整体的规划,而且这种战略设计不仅仅着眼于国内的发展而是放眼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公司整体战略和盈利模式的一个组成部分。

2、资本运营要以企业实体运营为基础

资本运营要获得成功并给企业带来可持续性的效益,须与产业支撑有紧密的有机联系。资本运营是对实体经营的超越和扬弃,并不否定和排斥实体经营,也不是另起炉灶、与实体经营漠不相关的独立的企业经营形态。

3、资本运营注重资金链条的完整性和现金流的通畅

资本运营注意打造稳固的资金链条,不仅注意项目的选择和科学的论证以及长时期的考察,而且注意培育多元化的、科学、合理、稳健融资途径和风险防范机制,保证资本扩张中现金流的通畅和资金链条的完整性。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