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供应链管理 > 正文

深圳强大的供应链是一把双刃剑

发布时间:2015-02-12 09:30:21 中国企业家

“寻找代工厂的过程,简直就是一把血泪史。”炎志科技创始人李玉刚是位菜鸟创业者。在创立炎志科技、涉足智能硬件之前,他对供应链和生产“一点儿都不懂”。

即便如此,他愣是拉上软件、医学方面的朋友在深圳将公司建起来,主攻智能枕头、智能床垫、智能皮带等大健康产品。

在找到李政烈之前,李玉刚一直处于极其虐心的寻找代工厂的过程中,“不记得被拒绝了多少次。”李政烈是深圳市宝华兴橡塑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两人第一次见面,李玉刚没有样品,就把自己想做的产品描述了一番。

结果,李政烈没有想太多,居然接下了对方单子。要知道,这是一个数量并不大、但却十分复杂的硬件产品,而且有太多的工艺细节需要克服。

更大的问题是,李政烈从来没做过什么智能硬件,智能皮带、智能枕头更是碰都没碰过,“但我的工厂 一直在寻求转型,而且也看好大健康这个领域。”李政烈说,就接下了。

双方的合作就这样懵懵懂懂开始了,第一件事情就难倒了两个人。枕头里的感应器应该用什么材料封装?塑料还是橡胶?李玉刚不好意思地笑称,“我连往枕头里塞钢片都想过”。二人坐下来一谈,李政烈告诉他,“必须要用硅胶”,不仅传导信号的能力强,而且还比较柔软,不会压坏硅胶里封装的芯片。

定下来材料,如何将芯片固定在硅胶里呢?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胶水选择问题,但工厂从来没遇到过,“一般的胶水对硅胶不起作用,晾干之后轻轻一撕就可以撕下来。”李政烈说。

普通的胶水有几十种物质混合而成,为了找到既能粘住硅胶,又不损害芯片的胶水,李政烈和团队试了两百多次不同的比例,“每种比例都是一克一克尝试”,就胶水这一个问题,前后花了半个月时间才搞定,“这都是事先没有办法预估到的。”李告诉《中国企业家》。

像这种细小又琐碎的事情层出不穷。枕头的硬度必须要经过严格测试,软了的话,芯片感受不到外部的压力,太硬的话又会影响用户舒适度,为了寻找到最佳的软硬点,双方又经过了几十次测试。

为了配合工厂的研发和生产,炎志科技硬件工程师郭金龙恨不得住在李政烈的工厂 ,去年12月底的十多天,郭每天会待到晚上十一二点,甚至凌晨才会离开,再开车一个多小时赶回深圳市区。

相比于通常比较强势的创始人,今年40岁的李玉刚性格极其温和,他知道创业有时候需要强硬,但他清楚自己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对于李政烈的协助,他很是感激,连连点头,“在样品阶段,做出一批产品不合适,就要返回去重做模具,通常大家都是通宵修改”。

这种与工厂的磨合在智能硬件领域变得越来越常见,尤其是对于新产品,并没有什么前车之鉴可以参考,只能通过双方不断沟通,麦开CEO李晓亮在研发智能水杯cuptime时也经历过这样一段时间。

成立麦开之前,李晓亮一直都在成都,做过传统家电企业销售,也做过电商,但对于智能硬件这个行业知之甚少。2012年初来深圳创业之前,李晓亮还专门跑到深圳做了两次市场调研,每次都花半个多月的时间,去见各种工厂 、方案商、外包团队,回到成都一对比,“深圳的效率实在是太高了,成都简直没得比”,他便和两个合作伙伴背包来到了深圳。

李晓亮喜欢深圳的“快”,每次把产品的设计图发给工厂 ,都能在两三天内收到回复,如果不是深圳的工厂 ,可能就要一个多星期,“一个产品要经过很多次的修改,长期积累下来,深圳的效率要比其它城市高30%到50%。”李晓亮说,他对这套流程早已烂熟于心。

麦开做的第一款产品是手环,当时深圳的智能硬件市场并不成熟,把手环的手板开发出来后,李晓亮每天都背着双肩包去找代工厂 ,“一个多星期时间跑了三十多家”,大部分工厂要么技术不成熟,要么不想接他的单子,“那时整个公司就只有三个员工,没有人想给我们机会。”他说。

等到两年后做cuptime时,李晓亮就已经可以坐等工厂找上门了。虽然不再担心没人接单,但考验只会多不会少。如何将水杯的内壁和外壳融合在一起,单单就这一个问题,就耗费了麦开和代工厂友宏(深圳市友宏科技有限公司)两个多月时间。

按照一般硬件生产的流程,先是出样品,再小规模试产,如果没有什么问题,就可以进行量产。在工厂开模并进行十多件产品的试产之后,虽然发现了一些问题,但李晓亮认为之后稍微修改一下模具,问题便可以解决。

2013年12月,麦开进行了产品众筹,6200多人参与cuptime这件产品,众筹金额达到130多万元。但随着产品大批量生产,李晓亮发现大量水杯的内壁和外壳无法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说水杯的连接处总是有很大的缝隙。

量产中,李晓亮在内壁使用了一种名为tritan的塑胶材质,外壳使用的是一般PC塑料,但运用超声波塑焊技术将两种材质熔接在一起时,工厂发现二者是无法熔接的,工厂没有类似的经验,找不出原因,李晓亮又不懂材质,更是不知何处下手。

眼看着预定的发货日期临近,李晓亮开始着急了,为了找到原因,他和友宏负责人彭细波在工厂尝试了各种方案,试了一个多月也没有解决。最后在tritan中国区的帮助下,双方才发现是因为tritan和PC塑料的熔点不一样,二者相差80度左右,所以运用超声波塑焊技术是无法熔接在一起的。

“当初众筹的时候承诺2014年2月发货,但是就因为这个问题,一直到了4月底才发货。”即便是做了足够多的准备,李晓亮也认为,还是会遇到很多预料不到的问题。

经过了各种琐碎的细节和打磨,终于将产品做出来之后,供应链对于智能硬件公司的伤害也开始体现出来。最突出的就是山寨与抄袭,即便度过了山寨手机时代,智能硬件创业者们仍然能感到其灼热的杀伤力。

“我们也没有办法啊,很多公司都在山寨我们产品。”广东乐源数字技术有限公司的销售李健敲打着公司的几款畅销产品抱怨,“我们是一家小公司,没有精力去维权或者申请专利”。

在深圳,乐源是一家并不年轻的公司,一路磕磕绊绊,直到近两年才开始将公司主营业务对准智能硬件产品——运动手环。不同于inwatch、欧瑞博、麦开等强调品牌的智能硬件公司,乐源更多的产品是外销,其2014年70%以上的产品都出口国外。

去年,乐源推出的几款手环得到了市场不错的反应,但烦恼随之而来,无论是线上线下,很快出现了各种“同款”,但都不是乐源生产的,“深圳现在做手环的公司应该不止一二百家吧。”乐源董事长乐六平抬头想了想,说出了个保守的数字,“我们的几款手环甚至都成为公板了。”

在深圳,像乐六平这样为“山寨”所困惑的创业者并不少,他们的公司大多较为成熟,有过几年的技术积累,对深圳智能硬件整体环境的依赖性并不会像创业公司那么强,产品一旦推出,很容易成为小公司“山寨”的对象。

前两天,麦开发了个“反抄袭宣言”的朋友圈,并要加入“反抄袭阵地”。同乐源一样,李晓亮也不希望cuptime被“山寨”,他痛恨由于“山寨”的存在而拉低了外界对“深圳制造”创新能力的评估。

“有时候看见一些很大的公司,去抄袭一些小公司产品的时候,我们也会感到阵阵心凉。”李晓亮说。他担忧的并不是产品被抄袭,而是即便是到了智能硬件时代,深圳还是没有摘掉“山寨”的帽子,“国内的创新并不比国外少,都是十个人在创新,但是中国还会有90个人在抄袭,你算算这个比例?”李晓亮问道。

相关阅读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