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论文荟萃 > 正文

王济光:加快形成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发布时间:2020-08-27 10:34:07 人民政协报

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以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充分释放国内市场潜力和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不动摇为动力,真正实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党中央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深刻调整大变局、根据国内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作出的重要战略格局判断,是立足统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面把握我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我国在谋划“十四五”的关键时期积极应对当前、全面谋划未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面对后疫情时期全球化结构大变局,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是要为我国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找到相匹配的内源性动力和外向型动力,并有序提高两种动力之间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灵活转换机制。一方面,在国内市场和扩大内需层面,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需求层次由低到高逐步提升的内需潜力,加大力度建设线上线下各类产业组织平台和物流供应平台,根据不同领域的产业链、供应链功能导向,强化中央统一规划和地方分类规划,实施稳定重要产业链、供应链经济功能的平台网络架构。另一方面,面向国际市场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搭建开放式、协同化、网络化平台,形成基于创新链共享、供应链协同、数据链联动、产业链协作的融合发展模式,从而带动我国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各类企业和市场主体共同提升创新能力。

当前,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以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充分释放国内市场潜力和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不动摇为动力,真正实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全方位扩大内需,释放国内大循环的市场潜力。积极推动居民消费回升,重点是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支持传统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并把教育、医疗、养老、家政、文旅、体育、托幼等服务作为扩大消费新领域,在乡村振兴中推进电商和快递业发展。全面启动和支持扩大公共消费,逐步扩大公共服务项目,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常住人口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教育、保障性住房、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全面推动投资需求,着力推动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重大工程的“两新一重”建设,形成大规模的投资需求。根据国际形势、发展需要、产业基础、产业潜力和产业链稳定和竞争态势等情况,围绕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有序推进以数字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基建”进程。以市场投入为主导,支持多元主体参与建设,创新新型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以应用和需求为导向,挖掘我国市场规模巨大的潜能,形成对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推动转型、孕育创新作用,推动主要产业链各环节及其关联领域融合发展。

努力稳定外需,培育国际循环的多元化市场。在巩固优势的基础上全面稳定我国外向型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位置。其一,稳定供应链,围绕主要市场布局,重点开拓“一带一路”市场。其二,加强风险管理,关注后疫情时期供应链布局调整趋势,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供应链全球发散型格局,通过提高竞争力赢回订单和市场份额。其三,推动供应商产业升级,提升我国的产业链能力,加快从外贸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其四,积极为外贸企业打通跨国物流难题,加大对多线向国际货运航空、中欧国际班列、陆海新通道和沿海重要港口的支持力度,全方位畅通国际物流大通道。其五,出台定向性扶持政策,采取措施重点保障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关键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有效降低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被替代的风险。

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畅通双循环基础。以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合作为突破口,着力促进我国重要产业链在各环节市场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办大事的优势,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形成协同联动、共赢共生的创新生态体系。支持重要产业、关键领域的大企业组建联盟,通过合作发起、共同投入、市场导向、自主运作、成果共享、风险分担的股份制纽带,加强影响产品性能、质量和稳定性的关键共性技术方面的协同开发。鼓励各类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进行应用研究和二次开发,着力攻克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的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瓶颈,以关键技术产业化带动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加快补链和定点连接,重点关注双循环重要断点。以放开外资金融机构为突破口,畅通国际金融市场与国内资本市场之间联系通道,为我国产业链提供坚实的供应链金融支持。对已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各类特殊功能区域和开放平台,加快大幅缩减负面清单步伐,推动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等高端产业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允许外资控股或独资经营,吸引更多全球产业链相关企业落户中国、加入区域产业链集群,特别是要积极扶持和引入全球龙头企业成为产业链集群核心,为后疫情时期赢得全球产业链重构格局的有利地位奠定基础。吸引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等功能性机构。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外联委副主任,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