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物流 > 正文

智能信息化实现"穿透式"管理 守住管好"大国粮仓"

发布时间:2021-08-05 14:00:59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粮食流通领域的违纪违法问题,严重侵蚀群众利益,造成国家损失,影响粮食安全。确保储粮安全,根本途径在科技。既要持续推动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和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实现“穿透式”管理,也要强化依法治理和责任落实,用法治手段堵上粮食流通监管漏洞。

种粮难,管好粮食也不易。近期,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曝光了一批粮食系统违法违规案件,引起社会关注。虽然涉案人员已被严肃查处,但这些腐败案件暴露出粮食系统个别工作人员目无法纪、责任缺失,以及粮食流通监管体系存在的某些漏洞。对此,必须提高警惕,依法强化粮食流通监管,织密监管网,严厉查处涉粮违法违规案件,确保储粮安全。

储为国计,备为民生。我国粮食储备充裕,粮库遍及全国各地,是稳定市场的“定海神针”、政府宏观调控的“蓄水池”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守住管好“大国粮仓”,始终是粮食行业工作者的使命,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严密的储备粮管理制度,不断强化政策性粮食流通监管,但粮食收购、储存、销售等环节监管仍然存在薄弱环节,给“粮耗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梳理近年来各地发生的涉粮腐败案件,作案手段花样翻新、“各显神通”,令人瞠目。有的粮库工作人员在收购时故意多扣收购粮食的水分、杂质,甚至通过操作磅秤等方式压低账面数字,将变相多收的粮食卖掉捞钱;有的粮库负责人利用职务之便,伙同他人通过虚开结算凭证、虚增粮食重量等手段,骗取国家粮食收购资金;有的粮库在政策粮收储过程中通过“买陈顶新”“先收后转”“低收高转”等各种“转圈粮”骗取财政补贴等。有效识别“粮耗子”的腐败手段,有针对性地强化监管,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值得关注的是,在已经发布的各类涉粮案件中,出现系统性、塌方式腐败,涉案人员除了粮库负责人,还牵涉到当地粮食管理部门、银行系统以及粮食企业负责人。粮库负责人监守自盗,负有外部监管职责的银行系统对粮库违纪违法行为视而不见。上级主管部门对储备粮库存、质量和安全负有监督管理的责任,但现实中部分监管检查存在“打招呼”现象,监管人员搞形式、走过场,看不到真问题,监管也就难免流于形式。

粮食流通领域的违纪违法问题,严重侵蚀群众利益,造成国家损失,影响粮食安全。有关部门要严厉处罚涉粮案件相关责任人,但不能一罚了之,要综合运用技防和法防等手段,筑牢“大国粮仓”的防护墙。

确保储粮安全,根本途径在科技。目前,一些地方粮库仍然存在着危仓老库多、安全隐患大、储粮技术落后、监管难度大等突出问题。要持续推动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和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充分运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对粮库实行远程、实时监控,实现“穿透式”管理,无论是粮库保管员、粮食负责人,还是上级部门管理人员,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对每一个粮库进行监管,确保储粮安全看得见摸得着,从根本上杜绝“人情粮”“转圈粮”等违纪违法问题。

要强化依法治理和责任落实,用法治手段堵上粮食流通监管漏洞。按照《粮食储备管理问责办法(试行)》,坚持“谁储粮、谁负责,谁坏粮、谁担责”的原则,把安全储粮的责任逐级压实到每一个收储主体、每一个承储企业负责人和每一个仓库保管员。认真贯彻落实《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持续强化粮食流通事中事后监管。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今年6月份启动为期半年的全国粮食流通“亮剑2021”专项执法行动,对违反政策纪律、损害国家利益、坑害种粮农民和消费者的行为,发现一起严查一起,绝不姑息、绝不手软,用法治的方式守住管好“大国粮仓”,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和消费者合法权益,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