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宏观经济 > 正文

从蚂蚁金服收购速汇金失败看阿里的金融帝国

发布时间:2018-01-10 09:57:47 平说财经

收购速汇金,一只小蚂蚁哪里来的自信?
目前,阿里巴巴刚迈入成年,蚂蚁金服独立出来以后,也才刚满三岁,但它们都已经长成了巨头。
阿里巴巴的市值已经超过了亚马逊,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成为了全球估值最高的电商平台。而蚂蚁金服2016年单轮融得45亿美元,投后估值超过600亿美元,已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独角兽企业。在胡润研究院首次发布的《2017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榜单中,已经以超过4000亿人民币估值排名第一。
2004年底,支付宝独立于淘宝。2005、2006年,淘宝交易额急速扩张,支付宝业务紧紧围绕着淘宝,也呈几何级增长。但是慢慢地,新的需求也开始生根发芽。
比如,人们发现小额、多笔、大规模支付需求,还有很多。如果说电子商务担保交易是传统信用卡没有涉及、服务不足的领域,生活缴费等等支付需求也是传统银行业务无暇顾及的,但却是老百姓基本的金融诉求。2007年起,随着我国互联网渗透率的显著提升,因为技术进步以及智能手机的助推作用,触网的用户越来越多。而支付宝正是因为其扎根于互联网,服务广大 C 端用户支付诉求,自然而然地就将一些与支付相关的服务都搬到了互联网上,开始涉足电子商务之外的领域。
而随着电商业务标准化、规模化,很多买家开始对支付宝本身产生了依赖,原来的第三方担保需求,演化出来了第三方托管需求,于是虚拟账户出生了。托管资金增值需求的出现,带来了余额宝。与此同时,很多淘宝卖家开始遇到短期融资压力,支付宝开始联系传统金融机构合作,着力解决资金链问题,引申出了贷款业务。很多人认为支付宝横向发展的很多个产品,似乎都充满着偶然性。但是每一项新业务的出现,都有着用户的必然需求,有着合理的逻辑——一家运转在巨量电商业务背后的公司,业务以单笔微小、服务庞大用户为特点。当更好地服务广大 C 端用户成为公司目标后,很多产品的出现,也就成了必然,如果不是出现在某个特定时刻,也将是在这个时间轴附近。
随着业务线越来越多,新的公司治理框架也在不断变化。2014年10月,蚂蚁金服集团成立,从支付宝、余额宝,到蚂蚁花呗、运费险,再到蚂蚁云、芝麻信用——包括了第三方支付、财富管理、小微贷款、保险、个人征信在内的几乎所有“金融”业务范畴。原本支持阿里电商平台的一个小部门,在业务不断演化中,已成为估值超过600亿美元的数字金融服务独角兽。
虽然现在蚂蚁金服架构上,有全面的金融服务功能,但其早期团队绝大多数其实是做技术、销售出身的,支付宝第一任 CEO 陆兆禧也不是金融背景,并非行业专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支付宝更没有想过做金融相关的事。其生长路径,与典型的传统金融企业有巨大不同。面对一个又一个新的诉求,这个团队似乎总是在进行新的尝试,寻找新的工具,去解决老的矛盾。从业务中生长出来,又在生活场景和用户痛点夹缝中,逐渐丰满。
回过头来审视这家做数字金融服务的巨头,摸着石头过河,在夹缝中生长的痕迹异常明显。一方面,技术日新月异,需求不断增长,需要不断去开发、创新、迎合。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金融服务做到严谨、稳定、合规、安全。特别是对蚂蚁金服这样的平台型企业,平台运营的任何风险,都会被无限地放大。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平衡业务,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原因在于,数字、金融一旦放在一起,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过分强调快速创新,就会积累很多的金融风险;而过分强调金融稳定,则变成了一家传统金融机构,有所束缚。
这是所有做数字金融服务的企业都将一直面对的症结。蚂蚁金服从业务上、架构上、战略上,一直在不断调整、试错,既敏感于科技和市场的前沿边界,也敏感于金融监管政策。而从短期来看,我国短期内金融监管趋势趋严,蚂蚁也从被忽视的小机构,长成了参天大树、业界翘楚。大象难以藏在树后,一举一动皆被各方密切关注,目前更是面对数字和金融平衡的挑战。
从蚂蚁金服“出海”看阿里金融帝国的野心
特别让人惊羡的是,蚂蚁金服更是让数以亿计的中国人通过支付宝进行日常消费的支付,其中包括了从还房贷到买机票,从缴水电费到在路边摊买一枚茶鸡蛋。甚至个人的资产管理也能通过支付宝进行操作。
在中国成为移动支付首屈一指的大平台后,显然马云已不甘心蚂蚁金服业务仅是局限在中国,而希望其能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市场,因为要实现2025年底前拥有20亿客户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就必须大力开拓海外市场。
与此同时,作为当今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2016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金额为5.5万亿美元,同时期美国只有1120亿美元。
另有资料显示,只有近14%的美国年轻人经常使用移动支付软件,而35%的人表示从未使用过移动支付。这在马云看来,美国移动支付市场的潜力实在诱人,已是其全球扩张中无法回避的拓展节点了。
马云看好美国移动支付发展前景,也得到了美国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认可。该公司预测,从现在到2021年中的时间里,移动支付在美国的普及速度将会加快。更有Adobe Analytics的数据显示,2017年感恩节当天,截至美东部时间下午5点,各大零售网站当天46%的访问量来自智能手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
当然,建立自己的网络要比兼并一个网络困难得多。之前,蚂蚁金服在泰国、韩国以及印度等地的扩张都是采用投资或收购当地已有移动支付企业的方式。那这次,蚂蚁金服到美国寻求移动支付领域的发展,那就必须要找到最佳“合作者”。
而作为全球第二大汇款机构速汇金则“当仁不让“的成为马云团队的首选“合作伙伴”,速汇金在全球200多个国家拥有35万个网点以及24亿个账户。所以,如果两家并购成功,蚂蚁金服可以向速汇金客户推广支付宝服务,速汇金也可以就此接入蚂蚁金服拥有的4.5亿支付宝用户和印度第三方支付公司Paytm拥有的2亿用户,从而将其业务扩展至亚太地区。
一波三折终失败,背后逻辑何在?
应该说,蚂蚁金服到美国收购速汇金也是“一波三折”。早在2017年1月,蚂蚁金服宣布将以13.25美元/股的价格,总计8.8亿美元收购美国上市公司速汇金。之后美国公司Euronet加入竞购,将收购报价提高到了9.55亿美元。蚂蚁金服也很快做出反应,将收购价提高到12亿美元,Euronet公司并未继续追加。而在蚂蚁金服艰难打败竞争对手后,本次收购交易最后的阻碍就是CFIUS。
那么,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CFIUS)为何要作出不利于蚂蚁金服的抉择呢?首先,出于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不希望中国的支付宝在美国境内拓宽支付场景。尽管双方合作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但如果蚂蚁金服与速汇金牵手,在美国全境拓展业务,那就不利于美国本国的移动支付平台的发展。为了让美国本土的移协支付企业能够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中国转移支付平台只能被遏制在美国市场之外。
再者,蚂蚁金服一旦可以轻而易举的拿到美国消费者的各种大数据,这是美国人所忌讳的事情。而在很多美国议员看来,美国人拿不到的大数据,中国蚂蚁金服一定也别拿到,甚至于可提升至国家安全的角度上来说事。
同时,美国民众也不希望本国的技术因两国企业出现收购案而外泄。CFIUS曾经在2016年批准蚂蚁金服收购总部设在堪萨斯城的EyeVerify,后者设计研发了一项移动人眼识别技术。马上遭到了全国各地的一片反对之声,因为美国人担忧。EyeVerify的移动人脸识别技术被中国拿去使用。
这次美国各党派议员反对蚂蚁金服收购速汇金的交易更强烈。他们在写给CFIUS的信中指出:“毫无疑问,如果中国能够称霸全球的支付市场,它将利用信息、技术、智力和经济实力对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构成危害。”尽管马云不可能对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构成危害,但是美国人宁愿信之有,绝不信之无。
最后,马云曾经雄心勃勃,试图占领全球移动支付市场,但美国人早已习惯于使用信用卡。目前来看,阿里巴巴在美国电子商务服务中几乎找不到需求空间,因为对于美国年轻人来说,已经习惯使用信用卡,而且信用卡在发达国家渗透率很高,限制了支付宝的扩张可能性。这点马云在日本拓展支付宝市场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蚂蚁金服要想涉足美国的转移支付市场将会困难重重,因为这不是单纯的商务收购问题,而是被美国提升到国家安全的层面,当然,美国也有暗中保护本国相关产业发展的动机。至于美国的消费市场来看,虽然支付宝的市场潜力是很大,但是发达国家的民众早已习惯了使用信用卡,再让其改弦易张又谈何容易。所以,马云想进军美国移动支付领域的时机还未到来,此事不宜操之过急。
 

相关阅读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