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3-03 10:13:34 新金融观察
在资本账户开放方面,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迈出了关键一步?“自主开展境外融资,取消境外融资的前置审批”,未来,区内企业和金融机构通过自由贸易账户从境外融资将享受到更多便利和自主选择权。
在新的政策框架下,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可以自主从境外融入资金。同时,企业的融资规模从原来资本的一倍扩大至两倍。
自主选择本外币
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境外融资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实施细则》,其核心是企业和金融机构可以自主开展境外融资活动,自主计算境外融资的规模,自主权衡境外融资的结构,同时,改事前审批为事中事后监管,取消了境外融资的前置审批,转而通过风险转换因子等新的管理方式将简政放权和风险管理有机结合。
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陆红军认为,央行是积极、审慎地推进自贸区的金融改革试验。国家对上海自贸区的要求是,已经取得的经验要可复制、可推广,随着第二批自贸区的建设越来越快,上海作为可复制、可推广的试验主体,有一定创新方面的需求,包括外部的和内部的。此外,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金融方面的改革更显重要。
具体而言,在分账核算境外融资管理规则方面,区内企业、非银行金融机构和提供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的金融机构,可以从境内(含区内)融资,也可以从境外融资,并遵循风险可控原则。其中,境外部分采用境外融资杠杆率、风险转换因子和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的方式进行管理。
此规定被看作是《实施细则》的最大亮点,因其扩大了经济主体从境外融资的渠道与规模。一方面,在新的政策框架下,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可以自主从境外融入资金;另一方面,按照分账核算境外融资杠杆率的相关规定,企业的融资规模从原来资本的一倍扩大至两倍。
也可以说,上海已经率先建立了资本账户可兑换的路径,即全面放开本、外币境外融资,将本、外币融资纳入统一的政策框架内,中外资企业或金融机构可依据统一规则,自主选择从境外借用人民币资金还是外币资金,便利了企业和金融机构正常的金融活动。“企业处于世界贸易的最前沿,央行是把握大的框架,具体的由企业自主选择,例如在全球范围内,企业会选择最低的融资成本,以及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金融支持,毕竟,资金成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陆红军介绍说。
此外,《实施细则》还将事前审批改革为事中事后监管,取消了境外融资的前置审批。借债主体可按照自身资本规模的大小,在核定的规模内,综合考虑期限、币种、融资类别等因素,自主决策以何种方式开展境外融资、融资多长期限、融什么币种的资金等,将本应属于企业自主决定的权利归还给企业。
自贸区金改3.0
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张新看来,《实施细则》是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探索投融资汇兑便利的重要举措,标志着自贸试验区新一轮金融改革的开始。
从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到2014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的自由贸易账户系统(FT账户分账核算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再到眼下《实施细则》的发布,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路线图已经清晰?三个阶段、三个“版本”。
其中,金改1.0版的标志是总体政策框架基本建立,金改2.0版的标志是围绕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金融改革政策全面投入实施、以自由贸易账户为核心的风险管理系统正式投入运行,而《实施细则》被视为金改3.0版的一个关键起步。
事实上,在金改2.0版时期,FT账户并未大规模铺开。原因在于企业的经常项目融资和融资效率还是受到一定限制,尽管区内企业可以按实缴资本金一比一的比例借用境外人民币,但金融机构受到更多限制,例如银行不能从境外融入人民币资金等。而《实施细则》通过纳入外币、短期以及表外三个因素,形成了全口径的境外融资概念。
“自贸区的金融改革主要有三个内容,包括资本账户的开放、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以及外汇的管理。其中人民币的跨境使用是最见成效的一个领域,进一步深入到账户管理、跨境投融资和跨境资金的使用等方面。”陆红军表示。
而在完成起步之作后,张新认为未来半年是全面推进金改3.0版的关键时期。核心包括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各个要素,使资本项目可兑换得到全面有序实施,自贸区企业和金融机构境外融资全面放开,上海个人境外投资落地实施等。
但在陆红军看来,随着自贸区金改的持续推进,每一步的开放都将意味着企业在增加活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决策中的风险和压力,因此,企业需要在风险把控方面做足功课。
相关阅读
每日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