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1-28 10:00:11 福布斯中文网
在互联网企业咄咄逼人的压力下,各家银行都迫不及待的采取措施,不管是主动出击,还是被动应对。可是,一年的互联网金融探索之后,并没有“服众”的手段,仍然是一地鸡毛。占上市公司近一半利润的银行,碰上几乎全面亏损的互联网企业,居然缺少对阵的手段,不能不值得深思。
我认为,这个结果的关键在于,银行没有抓住这一轮互联网金融的关键机理。这一轮互联网金融,实质是银行业务的商业模式已经进化到需要“突变”的窗口,而不是宣称互联网企业体验更好的胜利。技术的进步,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传统的业务模式已经进化到了即将“突变”的临界点。银行没有抓住这个牛鼻子,不管怎么应对,结果都是错的。
一、互联网金融的关键机理:金融是“衍生需求”,技术进步推动金融“归位”,而互联网不仅仅是“渠道”。
金融不能解决客户的吃、穿、住等最终的生理问题,是“衍生需求”,不是客户的“最终需求”,商业交易“伴生”了金融业务。例如,买了一双鞋子,就产生了支付的需求。若没有买鞋子,就不需要支付了,没有交易也就没有付款了。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成熟,金融将逐渐归位,“融合”或“嵌入”到实际的商业业务流程中,而不会“突兀”的显现出来。可以说,银行业规则的变化,就是伴随着技术及基础设施的完善而不断变化的。
招商银行的前行长马蔚华说:“伴随着每一次信息技术的进步,银行的业务模式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1812年,美国跟英国有了战争,打仗就需要钱,需要发行国债融资。可是第一次融资,只募集到了目标金额的40%,并且募集资金的费用昂贵,效率低下,成本高达40%,几乎难以承受。
第二次募资时,有个小银行家库克,利用当时的新兴技术“电报”,将国债面值降低(降低购买起点,让屌丝可以买国债),通过电报覆盖更多的人群,“连接”了美国南方、北方的小城市,结果是,以千分之一的成本,募集了100倍的资金,从而使得投行成为一个巨大的金融力量,这就是技术推动金融的实际例子。
不需要挖掘到那么遥远的历史,只需要观察到近20年中国银行业的演变,就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貌”。
第一阶段(2014年前),商业与金融是“割裂”的。银行通过“水泥”+“鼠标”的形式,方便客户使用金融服务,互联网是一种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渠道。
2000年以前,存折是主要载体,现金是金融的主要流通媒介,因此,这个阶段网点为王。在这个阶段,到商场买鞋子,首先需要到银行取到足够的现金,带着这些现金逛商场。若现金不够支付,就需要再跑一次银行。由于现金很重要,客户经常需要跑银行,网点就很重要了,有最多网点的银行,就成为客户的首选,就有巨大的优势。
2004年至2013年,网点作用越来越小,电子支付的作用越来越大。在这个阶段,到商场买鞋子,是不需要先取现的,直接在商场的POS机支付就可以了。在网上买鞋子,也不需要现金,直接通过网络支付就可以了。这个阶段,客户去银行越来越少,甚至可以一年不去银行。网点作用降低,而布局电子支付的银行成为“宠儿”。
这个阶段,是“鼠标+水泥”的阶段,只是“鼠标”和“水泥”的分工不同,前一个时期,“水泥”更重要,网点为王;后一个时期,“水泥”的作用在降低,而“鼠标”的作用在加大,电子支付在崛起。
但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就是商业和金融是完全分割的:商业是一个体系,金融是一个体系,两个体系可能会在物理上融合(例如,在商场提供POS机;网站提供支付按钮),但实质是割裂的。商业交易的过程中,需要跳出商业交易,启动金融流程,完成金融流程后才能实现商业交易。如何建立商业和金融的关联,成为最大的挑战,需要手工输入或数据传递。
第二阶段(2014年开始),金融和商业开始进入“融合”阶段。金融“回归”本质,成为商业交易的“衍生”,类似于手机的“芯片”,而不仅仅是一种渠道。
2014年开始,移动支付将成为主流,商业与金融开始“融合”。以手机支付为代表,手机成为与客户“绑定”的支付终端,将以前固定的POS终端移动化,使得支付逐渐靠拢商业。有三个代表性的例子。
一是,顺丰的“嘿店”。在“嘿店”,浏览物品的实体,或者图片,扫二维码下单购买。下单后,通过手机支付,顺丰物流将物品送到家。支付和下单已经开始融合了,不需要再去POS机前面排队,以等待支付了。
二是,亚马逊的“一键下单”或者支付宝的“快捷支付”。在网上购物时,选择好商品后,点击“一键下单”,支付将通过绑定的****自动完成,已经“看不到”金融的动作了,但支付确实已经完成了。
三是,快的打车。在快的专车绑定****后,专车到达目的地后,下车时不需要向司机支付,系统自动会从绑定的****扣除专车的费用。
这三个例子,都是“融合”的初步阶段,只是启动了部分比较容易融合的场景。融合之后,金融就成了“无所不在,又无影无踪”。金融已经突显了,类似于手机的“芯片”,对用户、对手机都很重要,但用户是看不见、摸不着,也不用理会。
可以畅想一个场景。例如,客户到星巴克喝咖啡,只需要关注咖啡就可以了。星巴克会识别出客户,并发送款项的确认给客户,客户确认了就完成了支付。其实,这个场景已经近在眼前。“快的”专车,就已经达到了这个效果,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会实现这样的融合。
相关阅读
每日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