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05 09:17:54 中国新闻网
今年以来,中国官方持续发力,部署多项举措,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畅通经济循环。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明确信号,为下半年中国“稳链保畅”工作指明方向。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显现
今年3月份以来,受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影响,部分地区出现人员流动受限、跨区域物流受阻、疏港运输不畅等问题,对部分地区、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造成一定冲击。
为此,中国官方持续发力,部署多项举措,疏通卡点堵点,畅通经济循环。如建立“红黄蓝”预警机制;督导有关地方建设和启用物资中转站;建立并动态调整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推动重点产业链和重点企业有序复工复产达产……
随着一系列政策稳步实施,“双链”实现总体稳定运行,彰显强大韧性:产业链持续修复,供应链上下游需求得到释放,物流通达能力、保障能力和物流时效有所改善。
会议释放信号
尽管当前“双链”韧性显现,但仍应注意到,外部环境依然复杂多变,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仍存阻滞。为此,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国际竞争力,畅通交通物流,优化国内产业链布局,支持中西部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工业室主任、研究员付保宗对中新社记者表示,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多重非预期性因素对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形成冲击,一些领域的交通物流及部分重要环节出现断点、堵点,抑制了产业链供应链循环效率,对经济大盘稳定和持续健康发展构成威胁,亟待瞄准关键环节,着力破解痛点、难点。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蔡之兵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从短期角度看,畅通交通物流是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动态持续循环的关键,在新冠疫情持续反复的背景下,如果能确保产业链供应链持续稳定循环,无论对国内还是国际经济产业循环都具有重要意义。从长期角度看,畅通交通物流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必然前提,能够为产业链供应链的规模升级与效率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付保宗表示,中西部地区是后发地区,也是未来增长的潜力区块。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有利于提升东中西部协同水平,结合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不断释放超大规模内需市场的巨大潜力。
蔡之兵进一步分析,与东部地区相比,部分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与营商环境水平属于“洼地”。如果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与营商环境水平不能快速提升,会影响这些地区递补生产东部地区已经缺乏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而影响中国产业链完整性并最终冲击竞争力。
下半年“稳链”如何蓄势再加力?
展望下半年,付保宗认为,下一步,在做好疫情防控基础上,需要以企业为抓手,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进一步加强跨区域协调,加强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衔接联动。
在蔡之兵看来,要坚持三个结合。
第一,短期“补”链与长期“延”链相结合。短期来看,应针对目前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短板环节,制定补链计划。长期来看,应该在保证当前产业链供应链完整性基础上,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向上下游环节延伸。
第二,成本“固”链与技术“强”链相结合。控制甚至降低成本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时,要重视技术因素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作用,最大程度提升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技术含量和国际竞争力。
第三,内部“托”链与外部“促”链相结合。要充分释放并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与此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外部力量对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促进作用,增加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
相关阅读
每日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