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10 15:38:35 交通运输部官微
6月10日,“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成光、国家铁路局副局长安路生、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董志毅、国家邮政局副局长戴应军共同出席,介绍新时代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进展与成效,并答记者问。
徐成光: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见面,首先,感谢媒体界的各位朋友长期以来对交通运输工作的关心支持。今天,我和安路生同志、董志毅同志、戴应军同志一道向大家介绍“中国这十年”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交通强国,为新时代交通运输发展指明了方向。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擘画了我国交通运输中长期发展的战略蓝图和美好愿景。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第二届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几代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建成了交通大国,正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取得的成就,指出了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这一新的奋斗目标,赋予了交通运输新的历史使命。
回望这十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办成了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建成了过去想建而没有建成的一大批重点工程,迎来了由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有力保障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十年来,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加速成型,有力促进了国内国际循环畅通。我们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航空海运通达全球,中国高铁、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中国快递成为靓丽的中国名片,规模巨大、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力服务支撑了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的运转。交通运输缩短了时空距离,加速了物资流通和人员流动,深刻改变了城乡面貌,有力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不仅有力保障了国内国际循环畅通,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年来,我国综合交通服务能力大幅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客货周转量、港口货物吞吐量、邮政快递业务量等主要指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运输最繁忙的国家之一。从2021年数据来看,平均每天约有超过6.9万艘次船舶进出港,飞机起降2.68万架次,快件处理接近3亿件。高峰时,平均每天铁路开行旅客列车超过1万列,高速公路流量超过6000万辆次,“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初步实现,交通运输成为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领域之一。一个流动的中国正彰显出繁荣昌盛的活力。
十年来,交通运输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充分发挥,为国家战略实施提供了坚强保障。我们完成了“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的兜底性目标任务,实现了“小康路上不让任何一地因交通而掉队”的庄严承诺,有力服务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区域交通连片成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交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位运行,去年创下了全年完成投资3.6万亿元的历史新高,在服务稳定经济大盘、做好“六稳”“六保”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坚持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大力推进交通互联互通,更好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基础上,全力确保物流保通保畅,中欧班列、远洋货轮昼夜穿梭,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体现了中国担当。
奋进新征程,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我先介绍这些,下面请路生、志毅、应军同志介绍一下有关铁路、民航、邮政的有关情况。
安路生:
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我补充介绍一下铁路行业的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铁路行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铁路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这十年,路网规模质量大幅提升。铁路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了7万亿元,增产里程5.2万公里。到2021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了15万公里,其中高铁4万公里。铁路已经覆盖了全国81%的县,高铁通达93%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覆盖广泛、层次分明、安全高效的铁路网络。
这十年,运输服务品质全面跃升。中国铁路客运周转量、货物发送量、货运周转量以及运输密度均居世界首位,铁路安全持续稳定,绿色低碳优势充分发挥。客运服务提质升级,复兴号动车组开行已经覆盖了全国31个省(区、市);运输产品日益丰富,推出了网络购票、电子客票、在线选座等服务新举措,人民群众出行更加便捷舒适,以往“一票难求”的现象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货运能力不断提升,2021年货运量完成47.74亿吨,较2012年增长了22.3%,以往长期存在的铁路运输瓶颈制约得到了有效解决,“公转铁”成效显著,粮食、化肥、电煤等重点物资运输得到了有力保障。
这十年,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攀升。铁路装备实现升级换代,复兴号系列产品涵盖不同速度等级、适应各种运营环境,智能型动车组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中国铁路总体技术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高速、高原、高寒、重载铁路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形成了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建设和装备制造技术体系。
这十年,铁路改革迈出新步伐。铁路管理体制实现政企分开,行业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成效明显。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地方政府、社会资本投资铁路的比例不断攀升。国铁企业完成了公司制改造,京沪高铁公司等一批企业成功上市,法治化市场化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这十年,国际合作开创新局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老铁路、亚吉铁路、蒙内铁路都相继开通运营,雅万高铁标志性项目有序推进。铁路技术装备出口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全产业链“走出去”。发布了150余项中国铁路技术标准外文版。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3个国家的185个城市,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成果和突出亮点。
下一步,我们将始终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当好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谢谢。
董志毅: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刚才成光同志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领域发展的整体情况,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对民航发展作一个补充介绍。
一是民航运输规模快速增长。这十年来,民航新建、迁建运输机场共82个,机场总数达到250个,新增航线3000余条,航线总数达到了5581条。我国的旅客运输量已经连续18年稳居全球前两位。2019年,民航运输的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都超过了2012年的两倍,货邮运输量为2012年的1.3倍,航空服务网络覆盖全国92%的地级行政单元,88%的人口、93%的经济总量。
二是民航服务水平提质增效。航班正常率较2012年提升了13.17个百分点,连续4年超过了80%。推行“干支通、全网联”服务模式,推广通程航班服务,特别是激活三四线城市潜在的市场需求潜力,中西部机场旅客吞吐量占全行业的比例从2012年的36.5%增长到了2021年的45.2%。在脱贫地区新建运输机场47个,航空服务对脱贫地区的人口覆盖率达到了83.6%,比2012年增加了13个百分点。
三是民航战略支撑作用凸显。十年来,民航旅客周转量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占比提升了18个百分点,达到了33.1%。围绕服务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大力推动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世界级机场群的建设,四大机场群已初具雏形。全国已基本建成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10大国际航空枢纽,29个区域枢纽等组成的现代化机场体系。同时,我国已与12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航空运输协定,开通国际航线895条。在正常情况下,国内航空公司经营国际定期航班通航62个国家的153个城市。同时,着力推进国际航空物流的发展,目前每周完成国际货运航班约5000班,通达全球52个国家的123个城市,这有力保障了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同时,主动融入了“一带一路”建设,我们已与100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签署了双边航空运输协定,同时与64个国家保持定期的客货运通航,航班总量占我国国际航班总量的60%以上。
四是民航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我国在全国规划建设了近80个临空经济区,其中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17个,民航业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牵引作用日益凸显。通航业务保持了快速增长,业态不断丰富,年均飞行小时增速为12.5%,通航机场达到了339个,通用航空器3045架,实名登记的无人机数量约83万架,年飞行小时达到了千万小时的量级。应该说,通航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对民航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民航“十四五”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强安全风险防控和隐患治理,大力推进智慧民航建设,稳中求进创新业绩,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和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的再上新台阶。
谢谢。
戴应军:
各位媒体朋友,上午好!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邮政快递业的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邮政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邮政快递业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打好三大攻坚战,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畅通经济社会循环,邮政快递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的跨越,建成了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邮政业,迈上了交通强国邮政篇建设的新征程。
一是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基本构建了覆盖全国、深入乡村、通达世界的邮政快递网络,高铁快递、航空快递运能不断增强,无人仓、无人车、无人机等智能设施、装备加快应用,快件最高日处理能力近7亿件。
二是公共服务不断优化。邮政普遍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升,“十二五”时期完成了8840个空白乡镇邮政局所补建任务,“十三五”末期,全国建制村全部实现了直接通邮。快递网点目前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建制村快递服务覆盖率已经超过80%,年人均快递量近77件。邮政快递服务的用户满意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三是治理能力持续提升。推动修正邮政法,出台《快递暂行条例》,加快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邮政快递业法规、规划、政策、标准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行业的安全监管水平加快提升,人才队伍能力素质明显提高,基层员工权益保障持续推进,行业文化和软实力全面加强。
四是行业的作用日益凸显。十年来,邮政业业务收入从1980.9亿元增长至12642.3亿元,年均增幅达到22.9%,与全国GDP的比值从0.37%提升到去年的1.11%。快递业务量从57亿件增长到1083亿件,是原来的19倍,已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邮政快递业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抗疫保供、保通保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作出了行业贡献。
谢谢。
答记者问
问
总台央视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一大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成运行,不仅有力保障了我国经济运行的稳定,也丰富了大家的出行方式。想问一下,十年来我国立体交通网络建设情况如何?未来还有一些什么样的工作安排?谢谢。
徐成光:
谢谢你的提问。交通基础设施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是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完善。我们加快建设“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71118”国家高速公路主线、世界级港口群、世界级机场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总里程超过600万公里。2012年到2021年底,铁路、公路增加里程约110万公里,相当于绕行地球赤道27圈半,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对2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覆盖率均超过了95%。
二是交通基础设施服务支撑国家战略能力不断增强。“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构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初步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基本实现内地与港澳间一小时通达,长三角地区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加快建设,黄河流域跨区域大通道基本贯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水平明显提升。
三是交通基础设施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程度持续提高,高速公路实现了“全国一张网”运行,数字航道基本覆盖长江、西江干线,跨海桥隧、深水航道等关键技术位居世界前列。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财经委第十一次会议,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对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作出重要部署。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的重点,加快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
一是构建高效率的“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设多层次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系统,畅通经济板块高效联通的主动脉。
二是提升重点区域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增强国家战略支撑能力,进一步改善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农村地区的交通条件。
三是建设安全可靠的物流供应链网络,保障国内运输畅通,推进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四是加快交通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强化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交通设施与能源、水利、信息等设施深度融合发展。
目前,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我们正在加快川藏铁路及公路配套工程,出疆入藏大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工程、小洋山北侧集装箱码头、宁波舟山港航设施及综合交通枢纽等一大批战略性重大工程项目,为稳投资、扩内需、带就业、保民生,筑牢国民经济宏观大盘提供支撑保障。
谢谢。
问
封面新闻记者:
十年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等陆续建成,作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航空运输的重要基础设施,民用运输机场建设日新月异。请问,接下来民航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将有哪些重点举措?有哪些发展值得期待?谢谢。
董志毅:
首先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民航紧紧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持续加大了民航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保障能力不断提升。这十年以来,民航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000亿元,特别是近两年,2020年到2021年,这两年连续超过千亿元,创历史新高。其间,共新建运输机场67个、迁建15个,运输机场的数量达到250个。新增跑道84条,航站楼800万平方米,机位3000个,全国机场总设计容量超过14亿人次,设施容量紧缺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同时,我们加快建设以机场为核心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枢纽机场轨道的接入率达到71.4%。同时建成投产了世界领先的“空管三个中心”,也就是民航运行管理中心、气象中心和情报管理中心,精细化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另外,推动建设民航安全试验基地、科技创新示范区、行业科研和创新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十四五”期间,是我国由单一航空运输强国向多领域民航强国“转段进阶”发展的关键时期,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将以突破资源容量瓶颈为重点,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着力提升质量效率,发挥整体协同效应,构建一流的民航基础设施体系。发展重点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加快完善现代化国家综合机场体系。重点围绕加快枢纽机场建设,完善非枢纽机场布局、推进存量设施提质增效、打造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等方面,继续加大建设投资力度,扩大优质增量的供给,突破枢纽容量的瓶颈,推动国家综合机场体系向更高质量迈进。
二是切实提升空管保障服务水平。我们以“四强空管”建设为目标,重点强化空管资源能力保障,提升空管运行服务效率和中小机场的空管能力,加快空管数字化转型,增强空管对行业发展的引领支撑能力。
三是着力加强科教设施保障能力。聚焦民航行业重大需求、发展瓶颈、科技前沿,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施民航院校教育设施提升计划,加快行业重点人才培养,提升人才的供给能力。
四是稳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落实“十四五”智慧民航建设主线,推动《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的实施,以提升“数字感知、数据决策、精益管理、精心服务”能力为目标,统筹推进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现代化航空运输系统基础底座,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服务、新能力,提升行业质量效益,放大发展动能。
今年是全面落实“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民航加大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稳步推进机场、空管、科教等重大项目建设。1-5月份,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43.2亿元,和去年同比增长6.6%,应该说,开局效果良好。
谢谢。
问
澎湃新闻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2016、2017年先后三次就“四好农村路”作出重要指示。请问,交通运输部在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情况如何?近期中财委与国常会对农村公路建设再作新的部署,在今年原定目标基础上又增加了新任务,下一步将如何落实?谢谢。
徐成光:
谢谢你的提问。“四好农村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总结提出、亲自部署推进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不仅能够给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带动经济发展,更能够促进城乡公平普惠,实现共同富裕,促进共同繁荣。
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公路”的重要指示,推动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
一是农村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十年来,中央在农村公路领域累计投入车购税资金7433亿元,其中用于贫困地区的投资就达5068亿元,累计新建改建农村公路约253万公里,解决了1040个乡镇、10.5万个建制村通硬化路的难题。农村公路的总里程从2011年底的356.4万公里增加到2021年底的446.6万公里,十年净增了90多万公里。
二是农村公路的路况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路长制”,到2021年底,我国农村公路路面的铺装率、列养率、优良中等路率分别增加到89.8%、99.5%和87.4%,和我们干线公路的服务能力水平基本相当。
三是运输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新增了5万多个建制村通客车,具备条件的建制村百分之百通了客车,农民朋友“抬脚上客车”已经从愿景变为现实。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的水平也明显提升,基本实现了“运有所达”。
四是脱贫致富带动作用十分显著。“交通+电商”融合发展,“山货进城、城货下乡”,加速了城乡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带动了农村增收、农民致富。全国设置农村公路就业岗位77.4万个,平均年收入1.3万多元,吸收脱贫户38.1万人。可以说,这十年来,“四好农村路”引发了乡村巨变,让乡村因路而兴、因路而美,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也为党在基层凝聚了民心。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稳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在提前完成农村公路原定年度目标的基础上,启动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计划再新增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3万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3万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桥3000座,这样加上原有的目标,预计今年全年有望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15万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8万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桥8000座,为服务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提供更加有效的交通运输保障。
谢谢。
问
中新社记者:
最近十年来,大家越来越多地使用邮政快递服务,年人均快递量超过了70件。请问,邮政快递业在服务生产、促进消费、畅通循环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谢谢。
戴应军:
感谢您的提问。邮政体系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和社会组织系统之一,在服务生产、促进消费、畅通循环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为通政便民利商提供了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邮政网络加速下沉,实现了“乡乡设所、村村通邮”,有力保障了党和国家政令畅通、人民群众用邮需求,也有效服务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目前我国邮路的总长度(单程)超过1000万公里,快递服务网络的总长度(单程)超过4000万公里,拥有邮政快递营业网点41.3万处,广泛覆盖的邮政快递网络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是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高效衔接。在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方面,培育了邮政服务农特产品进城“一市一品”项目超过1000个,年业务量超千万件的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100个。我们说的金牌项目是一年业务量要超过1000万件,其中可能就有记者朋友家乡的项目,像江苏宿迁的花木、广西柳州的螺蛳粉、山东日照的干海鲜、湖南怀化的冰糖橙,还有陕西延安的苹果等等。可以说,北有大樱桃、南有百香果、西有猕猴桃、东有干海货。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到国家邮政局网站看看,我们有全国农特产品寄递地图。在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方面,形成了入厂物流、仓配一体化等模式,供应链服务能力逐步增强。在与电商融合发展方面,邮政快递业已经成为了商品流通的加速器、服务电商用户的主渠道,年支撑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已经超过10万亿元。
三是为快递“无处不在”提供了生动注脚。党的十八大以来,邮政快递业政策红利不断释放,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流通成本加速压降,规模优势加速显现,有力支撑了各类电商加速发展,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享受网购,快递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日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也日渐成为经济循环畅通的一个重要标志。
四是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自主可控渠道。积极推进“快递出海”工程,持续加大跨境网络建设力度,加快建设全球性的国际邮政快递枢纽集群,邮政快递业正通过强化全链条的跨境服务,为保障国际供应链安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积极贡献。
谢谢。
问
第一财经记者:
刚才发布人在介绍中也提到,截至2021年底,全国铁路的营业里程已经达到了15万公里,覆盖了全国81%的县。请问,铁路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下一步如何推进铁路高质量发展?谢谢。
安路生:
谢谢你的提问。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全力发挥铁路“先行”和“骨干”作用,有力促进了国家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加快推进路网建设,助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主要是加快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的铁路建设,加大投资支持力度,2021年底西部地区铁路比2012年增加了2.3万公里;服务区域发展,通过优化完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成渝双城经济圈等重点区域铁路网布局,助力打造“轨道上的城市群”;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相继开通了蒙内、亚吉和中老铁路,持续推动境外铁路项目合作,高质量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十年来,“四纵四横”高铁网全面建成,“八纵八横”高铁网加密形成,有力支撑了国家重大战略。
二是持续加强运力保障,服务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这十年,铁路运输能力大幅提升,为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可靠的运力保障,每年铁路货运的80%用于运输煤炭、化肥、粮食、石油等国计民生重点物资。同时,推出了高铁货运、冷链运输、集装箱班列等货运新产品,初步形成了高效的物流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物流需求;中欧班列累计开行了5.5万列,有力保障了我国外贸产业链和供应链畅通运转,为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是不断改善运输服务,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党的十八大以来,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数量增长了1.4倍,解决了高峰期运力严重短缺问题;复兴号动车组持续扩大覆盖范围,2021年动车组旅客发送量占比达到了73.6%;人民群众出行由以往“走得了”已经转向了现在可以“走得好”;持续提升公益性运输质量,“慢火车”惠及铁路沿线人民群众。铁路服务品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可以说,“坐着高铁看中国”已经成为老百姓享受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
下一步,铁路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科学有序推进铁路建设。推动实施一批“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完善“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优化普速铁路网布局,解决西部铁路“留白”太大的问题,大力发展城际、市域铁路,打造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
二是持之以恒提升运输质量。全面优化货运布局,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持续推进运输结构调整,稳步推进高速铁路按设计标准达速运营,不断提升运输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三是坚定不移推动安全发展。夯实铁路安全生产基础,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深化沿线安全环境治理,确保铁路安全持续稳定。
谢谢。
问
CNBC记者:
今年出现多年来国内航空和铁路的首次事故。请问,对主要原因会有什么样的分析?对保障乘客安全会增加哪些措施和投资?谢谢。
董志毅:
首先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发生之后,根据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的有关规定,中国民用航空局启动了事故技术调查工作,在4月20号,对外公布了事故调查的初步报告和情况通报。目前,事故调查部门正严格按照调查程序,仍在持续深入开展残骸及资料证据检查、飞行数据分析、实验验证等相关工作。后续,随着调查工作的推进,民航局将依法依规、及时准确发布事故技术调查的情况进展和相关信息。
在“3·21”事故发生之后,民航局立即开展了以思想认识、队伍建设、规章标准执行、管理链条、保障能力、责任落实等“六查”为重点的行业安全大检查。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民航安全工作的指示和批示精神,认真组织学习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对标对表国务院安委会各项工作部署,将安全生产工作的“十五条硬措施”进行分解细化,持续加大民航领域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力度,开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专项整治行动。特别是在近期,民航局在全行业大力开展“安全吹哨人”的行动,目的是进一步加强行业各级领导干部职工对民航安全工作的监督作用,充分调动广大一线员工参与安全管理,报告安全隐患的积极性,以便更及时、直接发现并防范民航安全运行中的风险。
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中国民航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加强安全工作,积极防范重大安全风险,确保航空运行绝对安全,确保人民生命绝对安全。
安路生:
我再补充一下。6月4日10点22分,由贵阳北开往广州南站的D2809次列车行驶在贵广线榕江站进站前的月寨隧道口时发生了脱轨,造成了2名列车人员和10名旅客受伤,1名动车组司机不幸殉职,对此我们深感痛心。事故发生后,铁路部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迅速派出工作组赶赴现场,会同当地政府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和善后工作。通过初步调查分析,事故主要由于当地连续降雨并短时强降雨,列车高速运行中撞上突发溜坍侵入线路的泥石流,导致7号、8号车发生脱轨。
事故发生后,铁路部门立即开展汛期安全大检查,目前正在对重点地区、重点线路开展隐患全面排查,重点加强隧道口、高坡路堑地段看守巡查。同时,进一步完善预警机制,加强自然灾害预警监测,全面落实铁路沿线行车安全信息报告制度,建立铁路值班电话与公安110报警服务台互通机制,进一步筑牢汛期安全屏障,确保旅客出行安全,确保铁路安全持续稳定。谢谢。
问
中国交通报记者:
水运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港、自动化码头、海巡船、中国救捞等水运元素深入人心,能否介绍一下这十年水上交通运输的发展情况?下一步还将有什么样的重点?谢谢。
徐成光:
谢谢你的提问。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当中,水运具有运量大、成本低、绿色低碳的显著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水运大国。
一是水运基础设施体系加速完善。总体规模保持世界第一。到2021年底,我国内河航道的通航里程有12.8万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超过1.6万公里,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20867个,万吨级及以上的泊位是2659个,基本形成了长三角、津冀、粤港澳等世界级的港口群。依托主要干线航道和港口群形成的经济带、城市群,都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
二是运力规模和结构不断优化提升。截至2021年底,我国拥有运输船舶12.6万艘,净载重量2.84亿吨,集装箱箱位是288.4万标箱,载客量是85.8万个客位。船舶的大型化、专业化和标准化这些年在加速发展,我国控制的海运船队的运力规模是3.5亿载重吨,居世界第二位。我国拥有注册船员180余万人,年均外派的船员近14万人次,都位居世界前列。
三是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前10名的港口当中,中国分别占了8席和7席,其中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深圳港连续多年的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前列。在反映港口装卸效率方面,我国主要港口平均作业时间都明显优于国外主要港口。比如今年5月份据我们统计,我国集装箱港船舶平均的在港时间、在泊时间分别是1.98天、1.04天,明显低于国外主要集装箱港口平均水平的3.3天和2.4天。我国自动化码头已经建成的有10座,在建的有8座,均居世界首位。其中上海洋山港四期码头是全球单体最大、综合自动化程度最高,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码头。疫情以来,水运物流的供应链始终稳定畅通,确保了出口货物出得去,进口货物进得来,为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贡献了中国力量。
四是水上安全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开展危险货物港口作业、船舶碰撞桥梁、商渔共治等专项治理行动。水上交通事故的件数、死亡失踪人数、沉船艘数、直接经济损失等指标,比十年前分别下降了52.2%、44.8%、72.1%、51.6%。另外,我们的应急救捞保障能力不断提升,这几年先后妥善处置了“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桑吉轮”碰撞燃爆事件,参与了韩国“世越号”客船的打捞,体现了我国的大国担当。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要求,着力增强水运的安全韧性,着力提升水运发展的质效,着力增强水运发展的动能,实现水运发展互利共赢,奋力谱写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水运篇章。
谢谢。
问
新京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年初公布的“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中,把智慧民航建设作为行业发展的主线。请问,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未来智慧民航建设的目标和重点都有哪些?民航局将会从哪些方面进一步推动智慧民航发展?谢谢。
董志毅: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大家知道,以信息技术为引领,以“智慧”为重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特别是各类新技术应用的日新月异,正在全方位重塑着民航业的形态、模式和格局。对我们民航业而言,我们认真贯彻好“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航空为人民”的宗旨,特别需要从飞机制造到航班运行、从空中交通到地面保障、从组织管理到服务产品,全面顺应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努力探索一条智慧发展之路。
因此,我们在认真研判未来五年形势任务的基础上,确定把智慧民航建设作为行业“十四五”时期发展的主线,主要目标是建成“透彻感知、泛在互联、智能协同、开放共享”的智慧民航体系,使民航发展的方式实现深刻变革,使其安全基础更加牢固,运行保障更加高效,运输服务更加便捷,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特别是在今年1月份,我们专门印发了《智慧民航路线建设图》,进一步提出将智慧航空运输和产业协同发展作为智慧民航建设的重点内容。其中,智慧航空运输是以“智慧出行、智慧空管、智慧机场、智慧监管”为四大核心抓手,主要任务是构建高效安检、快速通关、无忧签转、“有空就座”,以及便捷舒心的旅客服务生态和高效的航空物流服务体系,提升空中交通服务的全局化、精细化、智慧化运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机场运行协同化、服务人文化、作业智能化、建养数字化,打造一体化创新型的数字政府和监管平台。而产业协同发展主要是通过构建“民航+数字产业”的共同体,以及“民航+先进制造”产业链和“民航+绿色低碳”的生态圈,推动5G、北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在民航的应用,打通先进装备制造、维修、运营的全产业链条,采用绿色核心技术、可持续燃料、新能源装备,实现产业和行业的深度融合,以赋能行业高质量的发展。
目前,智慧民航建设在机制保障、顶层设计、标准制定、示范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比如,现在全国234家机场实现了“无纸化”便捷出行,40家千万级机场开通了“易安检”服务,安检通行效率提升了30%。另外,行李跟踪系统也实现了射频识别“串线成网”。通过这些智慧赋能,进一步提升了民航运行的效率,改善了民航服务的品质。后续依据大家对民航的关心和关注,我们还将从四个方面继续推进智慧民航建设:
一是做好《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的落地实施,将具体场景应用项目化、工程化。
二是抓紧抓好关键环节的基础研究,攻关“卡脖子”难题,推动民航深层次的变革,形成保障智慧民航建设的良好政策环境。
三是提升数据资源的管控能力,完善数据治理的标准规范,畅通数据的交互路径,深化数据的分析能力,有效释放数据价值。
四是强化人才支撑,培养适应智慧民航建设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创新能力的业务骨干和专家学者,打造专业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专业化人才团队。
谢谢。
问
北京青年报记者:
我的问题是有关于邮政快递业的。我国已经建成了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邮政业,这样的快递邮政业与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用邮的新需求和新期待相比还有哪些差距?我们又有哪些计划,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补齐短板?谢谢。
戴应军:
感谢你的提问。随着多年的快速发展,邮政快递业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我国邮政快递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本质上来说还是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础能力需要加快提升。综合物流能力还不强,跨境寄递物流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还不足,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
二是服务品质需要加快提升。部分企业经营管理还比较粗放,嵌入产业链不深,服务质量不稳,中高端的供给不足,运营还处在价值链的中低端。
三是治理能力需要加快提升。治理能力与行业的规模体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在新的征程上,国家邮政局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三新一高”要求,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用邮需要为己任,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高能级枢纽网络建设。重点增强与综合交通枢纽协调发展能力,推进各类邮政快递枢纽建设,加快国际寄递网络建设步伐,持续提升境内外国际枢纽能级和辐射带动力。加大公共性快递业分拣处理中心、智能投递设施建设力度。持续推进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贯通县乡村三级寄递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
二是加快高水准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快递业务成本分区、服务分层、产品分类,稳步实现合理定价、优质优价。支持发展约定投递、改址投递、改时投递等精准服务,综合运用无人机、无人车,鼓励开展无接触投递。深入实施“两进一出”工程,在“快递进村”方面重在持续提高质效,在“快递进厂”方面重在加快形成规模,在“快递出海”方面重在保障安全可靠。
三是加快高效能治理能力建设。强化依法治邮,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加强综合治理,不断完善部门协同、多方共治和双重管理的机制。丰富治理方式,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开展信用监管、联动监管、分类监管、清单式监管,增强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能力。强化信息披露,发挥导向作用。指导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内部规范管理。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多措并举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同时,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增强应急保障能力。
通过“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交通强国邮政篇的建设,大家一定能够看到一个不断进取的邮政快递业、一个更加令人满意的邮政快递业。谢谢。
问
长江日报驻京记者:
高铁是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也是我国自主创新成功的范例之一。我想问的是,近年来中国铁路取得了哪些科技创新的成果?下一步在推动铁路科技创新中还会采取哪些举措?谢谢。
安路生:
谢谢你的提问。近年来,铁路行业在推进科技创新方面,闯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重点是推进关键技术自主攻关和产业化应用。目前,铁路总体技术水平已经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中国铁路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科技支撑。成果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装备技术水平世界领先。成功研制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形成了涵盖时速160、250、350公里速度等级的动车组产品谱系,京张高铁在世界上第一次实现了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商业运营,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时速400公里可变轨距高速动车组,以及时速350公里高铁货运动车组已经成功下线。
二是工程建造技术系统全面。全面掌握了复杂条件下高速铁路建造成套技术,构建了涵盖不同轴重等级的重载铁路建造技术体系,攻克了超大跨度桥梁建造等关键技术,建成了覆盖广泛、纵横交织的铁路网络。
三是运营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全面掌握了复杂路网条件下高速列车高密度跨线运输调度技术,运输密度和列车正点率世界领先,构建了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安全保障体系,为铁路安全持续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下一步,铁路部门在科技创新方面将采取四项措施:一是提升勘测设计综合实力,突破复杂艰险山区工程建造关键技术,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二是推进更高速智能动车组、先进载运装备研制,打造先进适用、完备可控的铁路装备体系。三是推动北斗卫星导航、5G等前沿技术与铁路领域深度融合,实现客运便捷化、货运物流化、调度高效化。四是研发应用降低铁路综合能耗、强化生态保护修复、降低污染物排放等关键技术,打造更高水平的绿色生态铁路。
谢谢。
问
央广网记者:
交通运输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交通运输是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领域。在过去十年,交通运输部在改善群众出行体验、提升运输服务品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还会有哪些考虑?谢谢。
徐成光:
谢谢你的提问。交通物流确实事关国计民生,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可以说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行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服务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建设人民满意交通。
一是我们把提高服务供给能力作为重点。到2021年底,全国完成的营业性客运量是83.03亿人,完成营业性货运量是521.6亿吨。其中,高铁的旅客发送量达到了25.3亿人次,这是2012年的5倍。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超过16万公里,公路网的密度达到了每百平方公里55公里,比2012年增长了24.6%。海运承担了我国约95%的外贸货运量,我国国际的海运量已经占到全球海运量的1/3。
相关阅读
每日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