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8-17 10:05:26 中国经济导报
五年来,“一带一路”建设正由“落地开花”到“根深叶茂”。按照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五通”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不仅在“说”,而且在实实在在地“做”。五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持续扩大,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更加扎实,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成为亮点,在20多个国家建设80多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了可观的税收和就业岗位。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投资规模日益扩大,中国同中东欧“16+1”金融控股公司正式成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全表示,正是按照这样的设想,中国与合作伙伴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寻找共同的合作项目,寻求利益契合点,探索合作模式,积累合作经验,使“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
蕴藏着巨大发展机遇
8月的斯里兰卡迎来了旅游旺季,海滨城市美瑞莎的观鲸项目更是吸引了中国的游客。早晨6点出海,从码头坐船行驶一两个小时,便来到鲸鱼经常活动的区域。一艘艘双层的船艇散落在静静的海平面上,船上工作人员聚精会神地盯着海面,只要远处发现鲸鱼喷出的水柱,船艇就迎着那个方向飞奔而去。据介绍,在美瑞莎观鲸的成功率高达98%。
观鲸归来,大概已经中午时分,对于四川小伙子谢缙来说,是一天中最忙也是最幸福的时候。四川旅游学院毕业的他在美瑞莎开了一家功夫熊猫中餐馆,由于在大众点评里的排名最前,中国游客观鲸之后通常会到他这里用餐。
谢缙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大学毕业后,他就来到斯里兰卡创业,之前学的西餐,做了两年意大利菜,后来发现欧洲游客的消费能力不及中国游客,又回到四川老家拜师学了川菜,再加上斯里兰卡的海鲜便宜,便投资了10多万,在美瑞莎开了一家川味的海鲜中餐馆,没想到一下成为当地的网红饭店。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并实施以来,斯里兰卡便吸引了很多中国的淘金客,谢缙便是其中的一位。经过几年的打拼,攒够了一些资金,他现在想扩大生意,打算把周边的店铺盘下来。“斯里兰卡现在很像中国的上世纪90年代,到了一个快速发展期。”谢缙信心满满地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中斯双边经贸历史上一直就有着密切的关系。1952年,中斯两国在尚未建交的背景下签署了《米胶协定》,这曾是两国经贸史上的一段佳话。近年来,中国与斯里兰卡在各领域的互利合作不断扩展和深化,尤其是中斯双边贸易增速较快的态势得以延续。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吴兆礼对“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斯两国的发展作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正在基于斯里兰卡对中国“一带一路”的积极认知,中斯双方决定以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斯自贸谈判、合资企业等方面的合作,促进经济、文化、科技合作和人员往来,以便更多地造福两国人民,建设命运共同体。
自2001年以来,印度始终是斯里兰卡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一大贸易伙伴,然而在2016年,受印度对斯进出口出现负增长的影响,中国第一次超越印度成为斯里兰卡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并进而成为斯里兰卡第一大贸易伙伴。
斯里兰卡的营商与投资环境目前并不理想。世界银行2017年10月底发布的《2018年营商环境报告:改革以创造就业》,对190个经济体、涵盖10个领域的指标做出综合评估并给出排名,斯里兰卡的得分只有58.86,位列第111名。而斯里兰卡央行发布的2016年度报告也指出,缺乏国家发展战略共识、缺少高质量基础设施、官僚主义的限制是影响斯吸引外资和扩大外贸的主要短板。这也是斯里兰卡政府加速与印度、中国和新加坡分别进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重要动力。
吴兆礼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近年来,斯里兰卡制订了宏伟的基础设施发展计划,并且建设了涵盖电力能源、交通运输、水利水务和通信等领域的一大批重点工程,但斯里兰卡仍面临基础设施整体相对落后的局面,几乎所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都需要外国资金支持。目前,尽管为斯里兰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多达30个以上,但仍主要集中在中国、日本、美国以及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家或机构。斯里兰卡2016年外债总额为40458亿卢比,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就达23611亿卢比。
在两国高层交往的引领下,中斯关系发展的顶层设计与政策沟通日益加强,中斯关系目前已重回健康发展的轨道。在斯里兰卡政府启动“康提-科伦坡-汉班托塔经济走廊”大型经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背景下,在中斯两国对接彼此发展战略的驱动下,大项目合作逐渐回归正常轨道。2016年3月,科伦坡港口城项目重启,标志着中斯大项目合作再次成为斯里兰卡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合作方向。2016年4月斯里兰卡总理访华期间,中斯签署了《全面推进投资与经济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确定继续推进在工业园区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对两国中长期发展合作进行规划。中斯发表的联合声明也明确指出,斯方愿同中方企业继续推进《全面推进投资与经济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中提及的大项目合作。
“无论对于中国国内还是对沿线国家而言,‘一带一路’建设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而这种机遇是通过挖掘潜力实现的。”李永全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对于欧亚地区的国家来说,“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将挖掘各国的发展潜力,并为发展和创新创造有利条件。中国与欧亚地区国家的合作遵循互利共赢原则,循序渐进,按照合作的成熟程度开展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服务。比如,2017年10月1日,中国商务部宣布,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实质性结束经贸合作协议谈判,与格鲁吉亚已经达成关于建立自贸区的协议。欧亚地区欧亚经济联盟以外的国家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表现出巨大积极性,它们认识到这个倡议的实质,看到了落实这个倡议对于自己国家发展的历史意义。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主张以共商、共建、共享的方式建设“一带一路”,这体现的是全新的合作理念。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追求互利共赢;不是自身利益优先,而是强调建立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在以展示实力和对抗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国际关系进程中,这种全新的合作理念必将引领欧亚地区的“一带一路”建设。
中欧班列是“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一个独特的现象,一列列满载中国商品的列车从中国驶向欧洲。仅2017年开行的中欧班列就超过3000列,比2011~2016年开行数量的总和还多。目前中欧班列线路多达57条,国内开行城市达35个,通达沿线12个国家34个城市。过去担心的回程列车“虚位以待”状况在明显缓解,2014年以来,回程班列年平均增长352%。与此同时,中亚班列开行数量也保持强劲增长态势,2017年,截至11月,中亚班列开行数量达2237列,较2016年同期增加731列,增长49%。
农业合作对于“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具有战略意义。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就是各国农业合作的重要通道,而在现代农业发展仍然是每个国家的重点领域,粮食安全已经成为世界问题。开展农业合作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诉求。2017年5月,原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外交部联合发布了《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向国际社会和合作伙伴详细阐述了中国政府对于沿线国家关注的农业合作所持的立场并提出了合作原则、合作形式和合作机制。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还提出了合作重点,包括强化农业科技交流合作,优化农产品贸易合作,拓展农业投资合作和加强能力建设与民间交流等。2017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在农业合作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2017年,“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文化合作也取得重要成就。原文化部在年初发表《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该计划以“政府主导,开放包容;交融互鉴,创新发展;市场引导,互利共赢”为基本原则,确定了逐步完善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基本形成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充分显现文化交流合作品牌效应的发展目标;指出到2020年“一带一路”文化发展的重点任务是健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完善“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打造“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品牌,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一带一路”文化贸易合作。与此同时,围绕重点任务制订了12项子计划。
“可以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以前从来没有这样的规划。可以预期,这个规划的实施必将增进沿线国家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促进文化繁荣,开创互利的文化产业,凸显各国合作的推动力,也扩大合作范围,增加合作机遇。”李永全表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和具体内容,顺应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潮流,符合各国的共同愿望,符合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的共同任务,而‘一带一路’建设是通往这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坦途。”李永全表示。
以旅游业为例,“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拥有近500项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该区域国际旅游资源总量占全球的7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仅2016年单个年份,中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家之间就有3400万人次的游客往来,中国为“一带一路”参与国家贡献了2400万人次的出境游客,同时吸纳了将近1000万人次的入境游客到访。根据有关预测,“十三五”期间,中国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输送1.5亿人次游客、2000亿美元旅游消费,同时将吸引沿线国家和地区8500万人次游客来华旅游,拉动旅游消费约1100亿美元。这种共享旅游资源,共建旅游经济的实践,在某种意义上是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旅游不仅带来巨额收入,也能有效加深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当旅游成为一个国家的形象载体时,它的作用远远超过商品、服务甚至文化、艺术的作用,因为这是普通大众的交往和交流,是人与自然、人与不同文化的亲近。正因为如此,“一带一路”沿线的旅游合作发展迅速。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过程中,中国政府秉承共同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把“一带一路”建设设计为一个双向运动,相向而动,不仅是中国向各国输出商品、技术、资金、服务等,同时也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商品、服务,因此这是一个平等、互利、共享、共赢的过程。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8万亿美元的商品,吸收6000亿美元的外来投资,中国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认为,“一带一路”符合各国发展的愿望,通过经济、人文合作等方面的规划实践,有助于各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抓住机遇,实现自身发展。随着“一带一路”实践的覆盖面、合作议题越来越广泛,未来需要进一步凝聚共识,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形成一些示范工程、项目,进而带动相关国家发展。这也是对现在西方部分国家实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措施的有力回应。
“‘一带一路’建设正在由‘落地开花’到‘根深叶茂’。”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张弘认为,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扎扎实实推进经济走廊建设,深化互联互通和产业合作,完善金融保障体系。打造开放合作平台,推动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和绿色发展,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建设更多民生项目,促进社会包容发展。
相关阅读
每日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