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宏观经济 > 正文

分析:农业电商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

发布时间:2018-03-26 09:59:33 中国农林科技网

关于当前农业电商的进展,各方表述较多,但集中体现在5个方面:政策体系初具、农产品电商迅猛发展、农资电商风生水起、农特微商异军突起、新农人登上历史舞台。

1、政策的顶层设计基本形成。

目前农业电商的顶层设计由5个主要文件共同构成,分别是:2015年5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形成了未来3-5年的电商发展总体安排,也对农业电商做出了部署;2015年7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分别在“互联网+农业”和“互联网+电子商务”两个方面都涉及到农业电商的部署;2015年9月农业部等3部委联合下发的《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行动计划》,可视为对农业电商发展在操作层面上的具体安排;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农村电商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推进措施进行了明确;2016年5月农业部等8个部委联合下发的《“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可视为农业电商发展的基础性文件。

其中,农业部等3部委联合下发的《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行动计划》在当前的重点任务上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安排,一是积极培育农业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扶持更多的企业和个人从事农业电商;二是着力完善农业电子商务线上线下公共服务体系,支撑农业电子商务更好的发展;三是大力疏通农业电子商务渠道,加快推动网络、物流、冷链、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全面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创造良好条件;四是切实加大农业电子商务技术创新应用力度,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制定完善相关标准、法规,大力推广先进实用信息化技术在流通等领域的应用;五是加快完善农业电子商务政策体系,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出台有利农业电商发展的具体政策,优化农业电子商务相关审批事项和流程。围绕五大重点任务,有20个子项行动,目标是到2018年农业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制度体系和政策环境基本健全,培育出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农业电子商务企业和品牌,电子商务在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中的比重明显上升。

2、农产品电商交易规模在快速增长。

首先表现为网络交易总规模在快速增长,据最新数据,2016年我国农产品网络零售规模有望达到2200亿元,增长约50%左右。其次是农产品跨境电商火爆登场,2015年达到了200多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0%,2016年继续高速增长;三是生鲜电商知难而进,预计2016年达到900亿元的交易规模,同比增长约80%;四是农产品B2B模式升温,一亩田、中农网、美菜、绿链等平台形成;五是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模式也在不断衍化和丰富,B2B、B2C、C2C、C2B等都在农业领域全面兴起,农产品O2O尤其受到热捧;六是投资热度不减,超过亿元的投资案例不断涌现,呈现阿里巴巴、京东两强争夺,垂直电商紧紧跟随的竞争格局,市场加速洗牌,农产品电商“寡头”时代逼近。

3、农资电商出现了集体性喧嚣。

一方面,各大电商巨头在加码农资电商,特别是各大农村电商平台都加强了对农资板块的建设,尤其是阿里巴巴和京东用力较大,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春耕季”等促销活动,销售也比较理想;另一方面,上市企业纷纷入局,联想投资云农场之后,金正大、诺普信、辉丰股份等20多家农业类上市企业都开始投资电商平台,目前全国已经形成了云农场、农一网、田田圈、农商一号等多个农资电商平台,并且数量还在继续增加。另外,还有一批互联网公司开始跨界,进入农资电商领域,如丰收侠、七公里等。

4、农特微商异军突起。

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微商工作组发布的《2016年中国微商行业发展报告》,2015年中国微商市场规模约1800亿元,但食品及农产品就占到了1/3,达到约600多亿元,这中间农产品又占绝大部分。这与现在流行的“吃货”年代特征是相符的,微信朋友圈天天晒好吃的也是常态。目前农特微商的发展出现五个特征:一是来势汹汹,从2015年下半年农特微商已经接替面膜成为新的微商热点,农产品布满了朋友圈;二是社交化,用社交形成的熟人关系来突破一般电商的非标准化产品约束,而现在农产品大多属于非标品,在微商朋友圈因为缺乏监管,所以依靠熟人信任关系来进行销售,约55%的微商交易发生在朋友圈,约54%的微商交易发生在微信好友之间;三是平台化,有赞、有量、微盟等微商平台开始形成,成为新的C2C电商平台;四是群众化,人人都是消费者,人人又都是销售者,人人也是传播者,所以也是自带流量,满满都是情怀;五是规范化,通过前期的暴力刷屏、野蛮生长之后,现在微商也在逐渐规范化,形成有序的分销体系,原来类似传销的囤货加盟式微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微商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加速形成,微商供应链也迅速在“电商化”,有的甚至比电商的供应链要求还严格。

5、新农人大量产生推动农业电商发展。

据2015年2月阿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新农人研究报告(2014)》显示,目前狭义概念上的新农人,也就是以互联网为工具,从事农业生产、流通、服务的人,已经超过100万。另据农业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已经超过450万,累计创办中小微企业2505万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250万家,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要领域。大量的青壮年投入到农业电商领域创业,成为农业电商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当前农业电商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业电商的发展炙手可热,但前进的道路并不顺利,有四大问题:融合不到位,竞争不理性,模式不成熟,基础不牢靠。

1、融合不到位。

总体而言,目前的电商体系是为工业品的网上销售而搭建的,用现有的电商体系来要求农业,农业短期内无法办到,就如同电商已经跨入21世纪,而农业还在19世纪。以产品的标准化为例,若套用工业品的标准,则现有的绝大多数农产品是无法达到要求的,也是农民这一生产主体在思想观念、生产水平上难以接受的,农业产后的加工、储藏、物流等也难以适应电商要求。但如果将就着农业现有的生产基础去走上电商,又难免鱼龙混杂,消费者也难以接受。如何探索出适合农业特别是农产品的电商之路,需要在电商与农业的融合过程中不断探索。

2、竞争不理性。

大多数农业电商平台缺乏创新,运营粗糙,烧钱砸市场的一般电商手法依然在沿用,靠补贴来跑马圈地的一般互联网思维依然存在,要么靠政策性补贴,要么靠一轮又一轮的风投来支撑,一旦后续资金无法跟上,则随时可能倒闭。大量的农业电商创业者陷入了网上促销的陷阱,低价营销成风,以次充好盛行,产品均价被打压,不仅经营者亏损面较大,而且影响了农民增收和产业健康发展。以网销大樱桃为例,初期3斤118元左右的价格包邮还可以盈利,此后随着99元、88元甚至66元三斤包邮价格的推出,大量经销者面临亏本。

3、模式不成熟。

突出表现为农业特色不足,成本高企,难以盈利。有报告指出,中国四千家生鲜电商仅1%盈利。有三大问题始终难以破解:一是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农产品价值本身比较低,加工较少,附加值不高,几块钱一斤的东西往往快递费也要几块钱,有的贫困县快递首重在十几块甚至更高,往往把豆腐卖成肉价钱,定价高往往无人购买,定价低则亏损严重。二是保鲜降耗十分困难。有句行话说:不要问卖了多少,而是要看烂掉了多少。特别是对生鲜电商而言,每一个分拣环节都要去除一次损耗,行业平均损耗高达20%左右。三是生产标准严重缺失,农产品电商供应链十分脆弱,外观大小不一,内在品质参差不齐,质量追溯体系基本没有,客户体验感不高,安全信任难。而在农资电商的发展上,普遍陷入平台误区,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交易平台,但推广运营成本居高不下,亏损严重。

4、基础不牢靠。

发展农业电商的交通通信、物流快递、网络信息、人才储备、配套服务等普遍落后,特别是农产品冷链体系落后,一些生鲜电商自建冷链投资巨大,包袱沉重;一些政策落实还不到位,一些农业从业主体的思维还没有转变,不知道、不想干、不会干的情况在农村基层依然存在;互联网+农业还在起步阶段,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与农业电商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导致农业电商发展困难重重。

相关阅读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