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业物流 > 正文

嘉兴发力打通海河联运“最后一公里”构建港航四化格局

发布时间:2016-11-21 10:04:50 嘉兴日报

新常态背景下,嘉兴市正在积极补齐发展短板,释放“内河+其他运输方式”的潜力。近日,记者从市港航局获悉,“十三五”期间,嘉兴将重点加快“三横三纵一通道”内河骨干航道及内河集装箱运输通道建设,打通海河联运“最后一公里”,打造海河联运网,预计到2020年,嘉兴内河航道总里程将达到2000公里,三级(千吨级)航道基本成网。作为浙北地区唯一的出海口,嘉兴航道接轨大上海、辐射周边黄金航道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作为杭嘉湖地区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嘉兴水运网络发达,与京杭大运河及太湖、长江水系相连相通,有“前海后河”的天然优势,是全国少有的最具发展海河联运潜力的地区之一。
  不过,随着海河联运内河集装箱运输的迅速发展,大型船舶通航过程存在通而不畅、畅而不联的问题。“嘉兴港的直接经济腹地为杭州、嘉兴、湖州,随着湖嘉申线、杭平申线等一批骨干航道建设的推进,嘉兴内河航道布局和网络逐步健全,内河水运运量大、成本低的优势将愈发明显。”嘉兴市港航管理局局长步海宾介绍称,海河联运将使浙北高等级航道网和沿海各港口之间实现“无缝衔接”,为众多企业所青睐,将辐射带动杭嘉湖腹地,乃至长三角地区。
  航道连通、畅通是推进“海河联运”的最大保障。为改善航道基础设施,全线建成打破内河与外海天然阻隔,“海河联运”的主动脉——杭平申线航道改造工程于2012年开工建设,目前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这项投资60多亿元的省级重点工程,将于明年全线贯通。
  “杭平申线建成后,1000吨级的船舶能顺利通航,与京杭大运河、杭申线、湖嘉申线、乍嘉苏线等构成浙北高等级航道网,同时还直接连接海盐、乍浦、独山三大港区,彻底打破浙北内河航道网与外海的阻隔,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海河直达’。”步海宾说。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嘉兴将重点加快“三横三纵一通道”内河骨干航道及内河集装箱运输通道建设,打通海河联运“最后一公里”,打造海河联运网建设,预计到2020年,嘉兴内河航道总里程将达到2000公里,三级(千吨级)航道基本成网,高等级航道所占比例达到40%以上。
  与此同时,针对40多座净高不足7米的跨航桥梁对通航能力的制约,嘉兴通过桥梁改造为内河航道运输扫清“节点”障碍,也为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创造了更多便利。目前,全市共有7家内河集装箱运输企业,拥有集装箱船27艘、1203标箱、29250载重吨。预计到“十三五”末,嘉兴内河集装箱吞吐能力将达到50万标准箱,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桥梁改造的扎实推进,嘉兴集装箱运输将迎来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内河水运优势
  将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内河航运是连接港口枢纽与腹地经济的重要“毛细血管”。近年来,嘉兴将航道建设与水环境治理、美丽乡村建设、地方产业带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四通八达的内河运输网,成为串起嘉兴经济发展的“金腰带”和富民经济线。
  “沿杭平申线航道,海盐、平湖、海宁、桐乡等已规划8个大型港口物流基地,直接间接的营销网点和海港服务区近50个。”据嘉兴市港航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在杭平申线海宁段,沿线的海昌作业区、星光作业区等专业大型的物流园区已经落户,目前正在兴建,整个海宁港区全部建成并投产后,年吞吐能力将达1105万吨、集装箱21万标箱,较现在的港口吞吐量增长近2倍。
  每天,浙能嘉兴独山煤炭中转码头都显得格外忙碌。煤炭通过外海码头卸船机接卸后,通过大型传送带输送到内河码头,直接装上内河船舶,送往各大发电厂。这个拥有3个3.5万吨级(兼顾5万吨级)外海卸船泊位和18个500吨级内河装船泊位的码头,年吞吐量达3000万吨,是国内最大的海河联运工程。
  “以前主要靠铁路、公路来转运,装卸环节复杂、费时费力,运输成本也高,现在方便多了。”码头一名工作人员说。浙能嘉兴独山煤炭中转码头的投入使用,实现了煤炭运输的海河无缝运输,港口对煤炭类散货运输的“大进大出”的优势进一步放大。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间,嘉兴将继续优化调整港口功能布局,强化外海内河、海域陆地、港口及后方配套用地统筹,推进嘉兴内河港“一港六区九个作业区”建设,实现内河港口吞吐能力1.55亿吨,500吨级以上泊位400个,吞吐量达到1.3亿吨,形成“航道网络化、港口专业化、船舶标准化、信息一体化”的港航四化格局。

相关阅读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