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物流 > 正文

运输物流澎湃前行

发布时间:2015-12-28 10:28:36 荆楚网

建设道路运输大网络,实现交通物流大通关!“十二五”期间,湖北交通运输和物流发展正在大展身手——五年来,全省道路运输与交通物流行业围绕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中游城市群、“一元多层次”和“五个交通”等发展战略,坚持“民生为本、转型为基、改革为要、服务至上、文化引领”的基本思路,抢抓机遇,奋力拼搏,积极推进转型升级,道路运输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运输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为服务全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提供了有力的道路运输与物流保障。
  民生为本
  道路运输大跨越
     12月22日,冬至之时,省交通厅副厅长马立军宣布:截至2015年12月15日,全省17个市州、100个县市区、25989个村全部实现“村村通客车”,全面解决了农村群众出行难、出行贵、出行慢、出行不安全的问题。“村村通客车”真正成为了交通工程、发展工程、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让全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这仅仅是全省道路运输和物流发展部门服务民生的一个缩影,五年来——
  城市公交快速发展。仅去年一年全省各级政府支持公交发展的资金突破22亿元,支持场站用地近5700亩,车辆购置投入达13亿元,全省95%的县城开通了公交,空调车比例接近70%,公交分担率、站点覆盖率稳步提高,候车乘车环境明显改善;
  农村物流融合发展。“十二五”期间,农村物流发展补助资金达1.09亿元,建成县级物流园区(中心)15个,新改建农村综合运输服务站352个。襄阳、宜昌、黄冈、十堰、荆门等地探索出了客货联盟、交邮共建、交商合作、交农携手等发展新模式,推进农村物流“五流合一”(客流、货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提供一站式服务;
  运输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提升。道路运输平均每天为1700余万人次、300余万吨货物提供出行和周转服务,客运量和货运量在综合运输体系的比重分别达84%、75%,为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共有天然气出租车36903台、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公交车9438台,分别占总数的90.3%、48.28%,节能减排工作受到交通部表彰并争取部节能减排专项资金794万元;
  多式联运取得成效。集装箱多式联运、三峡翻坝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推广应用,华中甩挂运输联盟、华中大道快运联盟、小件快运联盟、客运接驳运输联盟的陆续成立,实现从集中向集约转变;
  枢纽建设一体化。一批与铁路、机场等枢纽对接和配套的客运枢纽站、公交换乘站、出租车停靠场地等相继开通运营或开建,道路运输实现与高速铁路等运输方式“零距离换乘”。
  多式联运
  打造中部出海口
  武汉,九州通衢,1200公里半径圈覆盖了中国80%以上的经济发达城市。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上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决定了武汉可以成为沟通中国中西部地区与广袤国际市场的最佳中转点或分拨点:对于进口而言,外国货物通过空运、铁路或水运,先运抵武汉,再向中西部各地分拨;对于出口而言,中西部货物先聚集到武汉,再统一发往国外。
  这种“聚集+分拨”的运输模式一旦形成,将大大降低货物运输成本,形成价格洼地,武汉将成为中西部地区最佳“出海口”。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将武汉形容为“吾人沟通大洋计划之顶水点”,意即在此。
  省运管局局长陶维号表示,湖北将依托铁水公空“四位一体”的交通优势,致力于建成华中物流中心,打造中西部地区国际货物进出大通道,努力跻身物流产业的“国家队”,为武汉成为国家物流中心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问题也随之而来:尽管武汉外部交通优势明显,但在城市内部各种运输方式接驳上却存在“碎片化”软肋。机场在黄陂、水港在新洲、高铁在青山、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又在东西湖,各种运输节点之间并无高效的转运方式,只能靠公路货运转驳,运输成本被瞬间抬高。
  有时候,远隔重洋、千辛万苦运回来的货物,只节省了几十美元的运输成本,结果却被市内几十或上百公里的公路货运,消耗殆尽。
  近年来,省交通厅尝试多种方式力推多式联运,充分发挥铁、水、公、空各种运输方式交汇的优势,继续在“走得好”上做文章,加快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已初步形成武汉至上海洋山江海直达班轮运输、三峡库区宜昌至重庆载货汽车滚装运输、武汉至沪渝地区商品汽车滚装运输、“汉新欧”铁路国际货运专线等多条成熟的多式联运线路。
  重点发展商品车滚装多式联运、大宗物资及进口商品水铁(公)联运、电子产品公铁联运(公水联运)、中西部陆地港武汉水港公水联运、中部地区国际公铁联运、国内国际快件多式联运、无船承运人多式联运。通过多式联运项目,武汉市争取到2020年建成国家级“多式联运品牌示范城市”。
 “十三五”期间,湖北省为服务国家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发展战略,结合湖北省四大产业带(京广新兴产业带、沿江复合产业带、汉十产业带和武黄先进制造产业带)发展需要,将重点打造“两纵两横”四条物流运输大通道,即京广物流大通道、二广物流大通道、沿江物流大通道和福银物流大通道。
  物流园区
  发展驶入快车道
  11月25日,宜昌三峡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海关总署、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复。这是继武汉、黄石两大保税物流中心之后,湖北获批的第三家。
  直接受益地——以宜昌为核心的方圆300公里三峡区域,开放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十二五”以来,依托产业集聚区、货物集散地、综合运输枢纽,湖北省布局建设了71个物流基地项目,武汉东西湖保税物流园等9个建成运营,恩施货运中心等37个开工建设,武汉物流交易所等20余个正开展前期工作。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武汉、二级布局城市宜昌、襄阳等市,依托产业特点及交通区位优势,依托长江和汉江沿线布局建设物流园区或保税区(物流中心),不断优化物流园区的合理布局,推动集约化和规范化发展。
  武汉市围绕建设中的四环线和大型交通枢纽,依托制造业等重点产业,正在形成“一港六园八中心”的物流园区(中心)空间布局。武汉东西湖保税物流园中注册经营的物流企业已达1600多家,从业人员近3万人。
  襄阳市形成了襄阳北、襄阳西、襄阳东及南部的余家湖等重点物流园区为核心架构的网络布局。百盟投资集团投资的襄阳北国际物流园是省现代物流重点规划项目,襄阳市“十一五”重要支持项目和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服务于2万余家制造业和商贸企业,吸纳就业5000余人。
  宜昌市依托长江水道、铁路枢纽及三峡机场等交通枢纽,立足江南和江北两个翻坝物流运行系统,重点建设十大物流产业园,建设三峡物流中心。稻花香集团投资的宜昌三峡物流园是“三峡现代物流中心”的首个核心重大项目,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项目,其农贸城承担本地区70%以上的农副产品消费需求的集散,成为鄂西渝东最大的农贸批发市场、综合性生活品种物流基地。“加快全省物流园区规范发展,有利于促进省内、省外物流联系、经济交流,促进区域内分散的运输、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向园区集聚,实现多式联运,降低社会物流总成本,提高社会物流运行效率。”省运管局副局长闵力介绍。为推动物流业发展,湖北“十二五”后两年每年列资1亿元,撬动市场投资达到122亿元。
  闵力介绍,下一步,将结合“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编制,衔接相关产业规划,综合考虑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各枢纽节点与物流园区之间的衔接,整合现有物流园区资源,整合依托交通枢纽建设的物流园区,整合分散的物流设施资源,鼓励和引导符合总体规划并具备一定基础的物流园区规范发展。
  农村网购
  网上下单货到家“网上下单货到家。”24日,嘉鱼县潘家湾镇米埠村村民王晓燕讲述网购方便带来的好处。
  在嘉鱼县潘家湾镇农村综合物流中心,现场运输车来来往往。
  据了解,该中心是咸宁市首家农村综合物流中心,面积360亩,总投资1.5亿元,是集农产品、农资以及生活用品交易、展示、仓储(含冷链)、运输、深加工、中转、配送、物流信息服务、农村电商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综合物流中心。
  该中心成立后,充分利用紧靠武赤一级公路、长江黄金水道和潘湾核电码头的交通区位优势,实现货物托运、货物投递、仓储保管、信息发布、便民服务等综合性功能。目前已拥有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的销售网络,汇集货运车辆6万余车次,形成了以嘉鱼为中心,辐射全国各地的快速物流网络体系。
  在赤壁市康华物流园,该公司根据赤壁市农村电商物流三级配送网络体系建设要求,布局农村电商物流县级运营中心、农村电商物流信息平台、快递集中处理中心以及10个镇级农村电商物流综合服务站、152个村建设村级电商物流服务点。“从下半年开始,我们逐步进入了农村地区。现在嘉鱼县40%以上的村子都可以享受送货上门的服务。”该县申通快递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公司会选择条件较为成熟、出件量和送检量较大的村子进行布点。为了降低成本,也会选择布置代理点。
  按照“以物流园区为核心、物流中心为骨干、配送中心为基础、农村物流站点为补充”的物流基地建设思路,省交通厅在积极推进交通物流园区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物流,实现城乡对接,加快农副产品、农资、生活用品流通。
     目前,在全省100家农村五级客运站建立农村物流综合服务站,使其成为具有农产品集散、中转配送和信息化服务等多功能的农村综合服务站。
  交通部门重点加强与邮政、商务、供销社、快递公司等部门的合作共建,构建满足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围绕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领域,畅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
  省交通厅厅长尤习贵表示,下一步,交通运输部门将主动作为,加强组织、联络、协调、服务工作,把农村物流工作做实,把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做强,让湖北的交通区位优势变为物流优势,物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作出新的贡献。

相关阅读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