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2-15 09:22:59 新华网

在中国钢铁产业主业亏损严重,走入行业“寒冬”之际,越来越多的钢铁行业企业借力互联网经济,推动钢铁全产业链的运营协调和整体优化。“互联网+钢铁”正逐渐成为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钢铁企业、钢铁贸易企业、以及第三方搭建的钢铁电商平台总数已经接近300家。
“由于钢铁电商平台提供的价格公开透明,且物流、资金、支付等环节相较于传统交易模式更便捷,诸多优势使得钢铁电商的发展成为必然。”中国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说。
中国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上半年,国内钢铁电子商务网站平台总注册用户数达到64.8万,新增用户数为6.58万,交易用户数为9.9万;国内钢铁电子商务市场的钢材交易规模达到6259万吨,成交额达到1650亿元,成交均价为2636元每吨。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2015年上半年重点企业钢材销售量为28119万吨,其中直供量为10306万吨。国内钢铁电子商务钢材销售量占重点企业总销售量的22.3%,占重点企业其余销售量(钢材直供量除外)的比例为35.1%。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钢铁工业长期未能摆脱行业集中度低、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抗风险能力偏弱等问题,且整体呈现出大而不强的状态。这种情况下,“互联网+钢铁”不仅是钢铁电商平台的建设,更多的是利用互联网,进行全产业链的运营协调和整体优化,进而形成供应链协同,从而具有明显的优势。
借助“互联网+”战略,钢铁电子商务平台能够标准化行业数据、规范化业务流程,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提供实时的信息服务,有效消除产业链信息壁垒,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销平衡,进而缓解产能过剩问题。
“互联网+”将钢铁产销链条深入渗透至产业各端,钢铁企业可以逐渐实现生产、仓储、加工和物流环节的智能化以及与电商平台的数据交换,降本增收的同时,钢铁企业开始从钢铁制造企业向材料服务企业转变。
河北钢铁集团销售总公司总经理闫秀军认为,钢铁电商平台解决了钢铁流通层级过多的问题,降低了流通成本,并促进钢铁产业链条的融合。此外,还有助于企业之间合理配置资源,在市场的驱动下结成产业联盟,进而提高产业集中度。
同时,互联网的融入也有助于钢铁产业定位个性化市场,促进智能化生产,打造动态供应链,提高产业运营效率。分析师王国清认为,针对钢铁订单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钢铁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跟踪市场需求信息和产品使用信息,实时更新产品规范、质量规范、工艺规范,形成客户需求导向。
虽然当前钢铁行业开始用钢铁电商的方式拥抱互联网,但业内人士认为,要实现全行业角度发挥“互联网+”优势,推动钢铁行业提质增效,仍需从推进基础法律法规的完善等多角度着手。
李新创指出,“互联网+钢铁”在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将产生海量的数据,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挖掘,能够为钢铁行业提供丰富的行业资讯、科学的市场分析和严谨的决策支持。
相关阅读
每日 推荐
- 【湖南】今年建设农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1.9万个
- 船舶免费过闸政策正式实施 船民企业共享“水运红利”
- “五一”假期全国快递包裹揽投量同比增长超两成
- 【浙江】宁波金华海陆联动补链强链通途万里
- 【江苏】海事危化品应急保障实现水陆协同
- 【辽宁】14地市智慧公交管理系统全覆盖
- 神州控股联手北京交大 共促物流数据开放互联和供应链绿色可持续发展
- 全国首个综合保税区低空运输智能通关模式启动
- 涉外卖员、网约货车司机权益 最高法发布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相关案例
- 张国清出席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开幕式并在福建调研时强调:不断提升数字领域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 2025年一季度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