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7-14 11:18:56 西安日报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先导,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基础,体现着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展示着城市的对外形象。2012年7月,西安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谋划未来,从夯实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定位出发,把发展交通放在事关城市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魏民洲指出,西安作为我国连接东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四通八达。加快公路交通枢纽建设,是市委、市政府着眼西安长远发展确定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是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增强大西安辐射力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缓堵保畅、惠及城乡群众的民生工程。公路交通枢纽建设要强化大都市、大交通理念,构筑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打造西安交通区位新优势,提升大西安的综合交通承载力。
市长董军强调,通过省市共建高速公路、升级改造国省干线、加快建设农村公路、着力打造一流综合交通枢纽等措施,全面构建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干线为依托、农村公路为脉络、客运枢纽为转接的四网相联、网网相通、覆盖全市、辐射周边的公路交通网络,凸显了西安作为全国重要的公路交通主枢纽地位,为我市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市公路交通枢纽工程建设全速发力,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夯实基础。
提升绕城高速交通转换能力
巩固西安高速路网主枢纽地位
作为我国连接东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连霍高速、京昆高速、包茂高速、沪陕高速和福银高速5条国家高速公路交会于西安绕城高速。发达的高速路网使如今的西安辖区内县县通高速,形成了“一小时交通圈”;与省内10地市全部实现高速连接,可当日到达或往返;与周边省份主要城市形成“千公里一日交通圈”。
与此同时,随着西安城市骨架不断拉大,西安绕城高速已逐步嵌入城市规划区内,严重影响着城市的交通组织。进一步优化高速公路路网、缓解城区交通压力,成为迫切需求。西安市委、市政府抢抓省市共建大西安的历史机遇,于2013年6月相继促成省市共建西咸北环线、西临高速改扩建和渭玉高速等3个项目开工。
“这3个项目全长约166公里,总投资约170亿元。”市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杨党校介绍说,其中我市境内81.2公里,投资83.5亿元。目前我市负责征地拆迁等任务已全部完成,累计投资60亿元,计划2015年底建成通车。项目建成后,西咸北环线与连霍西潼线、连霍新西宝线、京昆、西延、福银等5条高速公路实现连接,通过直接换转可进一步优化西安周边高速路网结构。渭玉高速将与蒲城至渭南高速公路,连接起国家高速京昆线、连霍线和沪陕线,大大增强关中东部区域路网的灵活性、便捷性和公路运输应急保障能力。西临改扩建完工将让连霍线陕西境内潼关至宝鸡段全部实现八车道高速公路贯通。这对缓解西安城区交通压力、提升辖区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和促进关中城市群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进出西安不畅的问题,同样引起省市主要领导高度关注。随着西安主城区交通流量的迅猛增长,西安绕城高速公路部分出入口及周边道路交通保畅压力与日俱增。经过多次现场调研,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调研时的“五个扎实”要求,省市联合发力加快提升绕城高速公路与西安城区道路的交通转换能力,助推西安经济发展。
“6月份确定的绕城高速公路新增出口工程主要包括增设雁塔路、金花路、丈八四路等3处立交,改建田王立交,扩建曲江和西高新2处收费站和增设绕城东服务区等。”杨党校说,项目估算总投资14.59亿元(不包含土地征迁费用)。按计划,曲江收费站、金花路、雁塔路、丈八四路、田王立交及绕城东服务区等项目将于7月起相继开工建设。
2017年底绕城新增出口工程全部建成后,绕城高速公路沿线与城市道路对接的立交将由现在的15个增加到18个,服务区将由2个增加到3个。新增3处立交后,不但可以缓解现有立交周边的交通压力,也让进出城市民有了更多的选择。随新增道路通行能力不断提升,进出城车辆通行更加顺畅,对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西安在全国路网中的主枢纽地位,加快推进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带动和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都具有重要意义。
多项国省干线提升工程年底投用
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我市高速大动脉通江达海,境内与之配套的国省干线达846.95公里,从通车总里程来看,西安是国省干线最密集的城市。但等级偏低的道路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块短板。加之,受历史原因影响,我市境内国道108、310、210在城区段中断,给城市交通组织也带来较大影响。加快国省干线升级改造迫在眉睫。
据了解,国省干线提升工程以建设进出西安的通道为重点,加快规划建设绕城国道连接工程,协力推进渭北大横线建设,使过境车辆在西安有序对接、高效分流。我市规划实施了关中环线西安境南段、渭北大横线、国道108一级公路改扩建、秦岭北麓绿道示范工程及纺渭路拓宽等5个改建(新建)项目,全长298.14公里,预算总投资78.18亿元。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部分路段已经建成,预计到今年年底,大部分工程将陆续建成投用。
“路通之后,往高陵、临潼都很方便,从家门口去西安、咸阳、渭南不到1个小时,这些地方的人当天就可以吃到我们的新鲜瓜菜。”站在村边新修的渭北大横线上,高陵张卜镇东关村村民王振回忆说,原来路没修通之前,村里出产的瓜菜只能用三轮车运到高陵县城。遇到雨季瓜菜出不去,只能烂在地里。现在路修通了,今年村里几亩地的瓜,一次就被两辆大车拉走,当天就送到了宝鸡。“交通方便了,瓜菜价格也提高了好几倍。”王振说,这都是沾了新修渭北大横线一期工程的光。
渭北大横线一期临潼新阎路至高陵段近15公里已经贯通,二期渭南界至临潼区新阎路段,施工和监理单位已进场。作为连通渭北工业区三个组团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渭北大横线建成后将与已通车的西禹高速形成大十字框架,对推动渭北工业区发展,进一步密切阎良、临潼、户县三个组团的关系,拓展各自发展空间等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没有路,我们是蓝田最偏僻的乡镇,关中环线修通至今,人气都不旺。”蓝田县九间房镇公王村村主任王广年介绍说,107关中环线改扩建工程开工后,他惊喜地发现,村里的饭店、商店、招待所、加水、洗车和修车点已发展到10多家。“路还没通,村里就有了商业气氛,这是过去多年从来没有过的现象。”由此,王广年对村里种植的500多亩核桃销路和村子的发展前景充满了希望。“省道107改扩建工程全长109公里,联通着国家高速福银线、沪陕线、包茂线和京昆线。”省道107改扩建项目长张争明介绍说,107关中环线改扩建工程完工后,将进一步提高关中环线通行服务水平、促进我市秦岭北麓旅游业的发展。
108国道是横贯我市东西的大动脉,改扩建工程完工后,将全面提升我市干线路网的综合水平,改善城市出入口交通状况,对促进沿线区域经济发展、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具重要意义。秦岭北麓生态旅游绿道示范工程,通过同步建设车行道和慢行系统,将优化秦岭北麓环山路沿线景观格局,改善市民的生活品质。纺渭路拓宽改造工程将促进国际港务区和渭北工业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三五年内,西安将实现平原区国省干线全部达到一级公路标准。
打造一流枢纽构建综合交通体
实现多种交通方式零换乘
随着城市骨架逐年拉大,原来建在城市二环附近的客运站场地不足,服务功能单一以及与其他运输方式衔接不畅的问题日益凸显,外迁场站建设一批综合交通枢纽成为市委、市政府的重要部署。我市计划用5年时间,在城市边缘的主要交通走廊建设城东、城西、城南和城北等一批功能全面、衔接畅达、产业聚集的综合交通体,实现长途客运、轨道交通、公交、出租和旅游等多种交通方式的“零换乘”。
2013年10月投用的城东综合交通枢纽是城东客运站外迁项目,地下一层与地铁一号线、六号线及西临线始发换乘大厅相接,是目前西部唯一、全国领先的客运枢纽站,也是全国“零换乘”和“无缝接驳”距离最短的枢纽站之一。“集地铁、公交、出租、长途客运及配套商贸五位一体,城东客运枢纽人气不断汇聚,商业气氛也日趋浓郁。”纺织城客运站总经理助理郑毅介绍说,多元化的商场、便利的交通,让站场周边的房价也水涨船高。过去每月500元的房子,现在都涨到了1000元;房子均价也由4500元提升到6000元;“地铁旁”、“临近纺织城客运站”也已成为周边开发商招商、销售的主打的“王牌”。
2012年,城南客运站一期工程建成营运,为弥补与地铁衔接不畅的缺憾,目前城南客运站二期工程西安航天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已在进行项目选址方案沟通协调。初步确定与地铁四号线衔接,规划占地150亩,计划投资约9亿元。按照“公交都市”发展理念,航天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将建设地面四层、地下二层的交通综合体,配套办公、商务等设施。
作为城西客运站外迁项目,城西综合交通枢纽已经完成选址,与地铁一号线共建部分已经动工。设计日发送旅客4万人次,高峰期旅客发送量10万人次。项目建成将有效促进城市外部和内部交通的无缝衔接。按规划,西安北站综合交通枢纽用地面积约230亩,估算投资38亿元。目前已完成概念规划、工可研报告等编制工作。
随着上述综合交通枢纽相继建成,我市公路枢纽布局结构将更加合理,与公交、地铁、出租以及高铁的衔接将更加顺畅。随着综合交通体的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借助多种运输方式有效对接、零距离换乘,交通状况将持续向好,市民旅客出行也将更加方便。
让一流路网助力
西安长远发展
——五项重点工作系列评论之六
交通,城市发展之先导,经济繁荣之命脉,社会进步之基石,民生改善之要义。西安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在全国高速公路网中具有东联西进、沟通南北的主枢纽地位。近年来,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过程中,西安这座千年古都也面临着交通的巨大压力,迫切呼唤交通的大发展、大提升。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实施的公路交通枢纽建设,是应天时、顺民意、得人心的战略举措。
作为五项重点工作之一的公路交通枢纽建设,实施3年来,西安举全市之力,抢抓机遇,迎难而上,主动作为,有序推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叹的成绩单:不断完善高速路网,积极巩固主枢纽地位;加快提升绕城高速与西安城区道路的交通转换能力,优化交通环境;打造一流枢纽,构筑综合交通体;建设“公交都市”,形成地铁、常规公交、微型公交、公共自行车“四位一体”公交体系雏形;依托主枢纽,构建内陆国际中转枢纽港;加快完善国际、国内航线网络,努力打造“空中丝路”;立足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构筑立体化开放通道……眼下,西安主城区和向外辐射的交通大框架已经初具规模,西安都市区对外两小时辐射圈、内部1小时通勤圈、主城区半小时通达圈的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基本形成。成绩来之不易,发展仍需奋力!
加快公路交通枢纽建设,利在当代,影响深远。这一重大工程的实施建成,必将贯通西安城市交通血脉,减轻市区交通压力,为过境车辆提供一条快速、安全、直达、顺畅的运输大通道;必将连通关中城市群,衔接西安各个发展板块,增强西安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必将优化城市布局,使公路运输与地铁、轻轨、高铁、空港等衔接一体,进一步拓展西安新的发展空间;必将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向西安流动和聚集,助力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为西安深化对外合作与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加快西安公路交通枢纽建设,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坚定信心,凝聚力量,奋发有为,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作风、务实的举措,持续推进公路交通枢纽建设,奋力打造常态化的安全、畅通、便捷、有序的城市交通环境,让城市的血脉更通畅,让百姓的生活更美好。
依托主枢纽 构建内陆国际中转枢纽港
立足新起点 打造立体化开放丝路通道
2100多年前,驼铃阵阵,古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两千多年后,马达轰鸣,长安“跑步”奔向世界。立足丝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依托公路、铁路和航空,联通海运,虽为内陆城市,西安正在全力构建国际中转枢纽港,通过打造立体化向西开放通道,努力使西安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新窗口”,为“一带一路”发展注入新活力。
高速搭起千公里一日交通圈
便捷路网联通三大经济带
西安不沿边、不靠海,但地处中国地理几何中心,地处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接合部,是全国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重要区域中心城市。
作为我国连接东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连霍高速、京昆高速、包茂高速、沪陕高速和福银高速5条高速公路交会于西安绕城高速。加上“省门第一路”——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专用高速,西安周边共有7条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71公里,西安是除首都之外,高速公路密度最大的节点城市。
依托现有“一环十二辐射”的高速公路网络,早在2002年西安就已与辖区蓝田、阎良、高陵、户县等实现“县县通高速”,形成“一小时交通圈”;与省内宝鸡、渭南、安康、汉中、铜川、延安等10地市全部实现高速连接,形成“当日到达或往返”;与周边省份主要城市南京、合肥、武汉、郑州、太原、兰州、成都、银川等已形成“千公里一日交通圈”。
强大的高速公路网络使西安成为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沿海经济带的第一枢纽。依托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区位优势,各类生产要素不断向西安乃至西部流动和聚集。借助便捷的公路网络,目前西安已建成20个物流站场,拥有物流企业1203家,年货运吞吐量3597万吨。全市载货汽车14.12万辆,吨位共计53.65万吨,年货运量4.4亿吨,货运周转量372.8亿吨公里;零担运输线路566条,可辐射全国大中城市和部分乡镇。
铁路国际货运格局形成
西安快步进入国际直达时代
西安在全国铁路路网中战略地位突出。特别是随着高铁发展稳步推进,西安已成为城际旅客运输的主通道,已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省内1小时生活圈”;2小时到郑州、3小时到太原、5小时到武汉、6小时到长沙、8小时到广州的“城际半日生活圈”。
“一带一路”构想提出后,西安积极构建从丝绸之路起点陕西西安出口中亚的物资运送通道,2013年11月28日正式开行西安至阿拉木图中亚班列“长安号”,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添加全新动力。经过一年多的运营,目前“长安号”的货源已由陕西辐射至甘肃、宁夏、山东、江苏、河北、上海、浙江等地。货物目的地遍布哈萨克斯坦等中亚5国的44个城市和站点;货物品类多达206个品种。随着中亚货物在陕西的聚集、分拨,中亚班列已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干线。
2014年10月28日,西安铁路局新筑车站获批成为临时口岸对外开放,打破了西安进口产品只能依赖沿海沿边和空港口岸转关的状况,使西安真正具备国际物流集散中心的功能,它将为陕西乃至整个西北带回更多“欧洲制造”,且价格将比空运更便宜,时效比海运更快捷。
2014年12月19日,“西安港”国际、国内代码正式启用,使西安成为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连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中转枢纽。至此,西安已经快步进入“国际直达时代”。
2015年2月2日,西安铁路局又开行“海铁联运”(西安至黄岛港)国际货运班列,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从西安新筑车站出发,经陇海线、胶新线抵达山东黄岛港。从黄岛港换乘海运,陕西果汁已远销美国、欧洲、澳洲等国家和地区,中国民族品牌比亚迪汽车配件已经走出国门,进入美国、俄罗斯、利比亚、叙利亚、埃及、伊拉克等地。陕西西安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货物都可藉此向东推进,延伸欧美,每车可为货主节省费用3%-5%。
如今,以陕西西安为起点,向西开行“中亚班列”,向东开行“海铁联运班列”,各类进出口货物通过西安国际内陆港,可以方便快捷地装箱向东运往国内各个海港,向西运往中亚和欧洲国家,国际货运成本大幅降低,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铁路国际货运格局将进一步助推“西安港”成为连接“一带一路”的国际物流中转枢纽,国际贸易分拨中心和集散中心。
紧抓丝路经济带建设契机
空中丝路呼之欲出
紧抓丝路经济带建设契机,目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已陆续开通巴黎、莫斯科、赫尔辛基、西雅图、新加坡、大阪等航点,实现了与欧洲和北美通航。2014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国际(地区)年旅客吞吐量已经突破100万人次大关。国际(地区)业务年均增幅近40%。
目前机场已与国内外48家航空公司建立了业务往来,开辟了通往国内外136个城市的269条航线。其中,通往国际和地区25个城市29条航线,运营国际(地区)航线的中外航空公司达到25家,每天的国际航班超过25班次,有3000多名旅客从这里来往于世界各地。
着力打造“空中丝路”,2015年机场计划再开通罗马、洛杉矶、东京、澳门等航线。“十三五”期间,机场将重点围绕“打造空中新丝路,服务中亚经济带”的新目标,加快完善国际、国内航线网络。在国际航线方面,着力开通西安至阿斯塔纳、塔什干、阿拉木图航线,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起点城市、中间点城市和终点城市的连通。
随着陆路与海路实现无缝对接,为推进陆港空港联动发展,陕西西安还将启动陆港与空港的“货运专运线”和虚拟空港项目。按规划,未来西安航空城总规划面积将达146平方公里,预计到2020年航空旅客和货邮吞吐量分别达到5300万人次和45万吨左右。
集陆港、空港和网络于一体,西安将围绕“一高地六中心”(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金融商贸物流中心、先进装备制造中心、能源储运交易中心、文化旅游中心、科技研发中心、高端人才培养中心)目标定位,按照产业结构高端化、互联互通多元化、对外贸易便利化、区域发展协同化的思路,全面加快丝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努力把西安打造成中国向西开放的“新窗口”,为传承和发扬丝路精神,推动区域务实合作作出更大贡献。
建设公交都市 改善市民出行环境
“四位一体”公共交通客运体系已具雏形
“过去出门只能挤公交,现在有了地铁和公共自行车及微型公交,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我感觉出行非常方便。”63岁的王建林是个“老西安”,对比过去挤公交车的情况,他觉得现在车多,等的时间短,而且车况也越来越好,尤其是空调车冬暖夏凉,感觉非常舒适。
创建公交都市 全市公交线路达260余条
对于西安公交的发展变化,相信绝大多数“老西安”都和王建林老人的感受类似。2012年10月,西安被交通运输部确立为全国第一批“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创建城市。
随着“公交都市”的创建,经过3年的努力,目前全市营运公交车辆已达8128辆,公交线路260余条,遍布城区及周边主要干道。公交日均客运量480万人次,机动化出行分担率已由原来的35%提升到56%(含地铁),公交保障能力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已居领先地位。
配合地铁一、二号线开通,为最大限度发挥地铁大容量的优势,我市制定了《西安市公交线网优化调整五年行动计划(2014-2018)》和《东西南北大街及解放路等主要公交走廊线路密集站点分站设点实施方案》,通过撤线、缩线、改线和开线等方式,合理调整线网布局,强化多种运输方式换乘接驳,截至目前已累计优化、调整公交线路77条。目前全市已有2900辆公交车实现智能调度,建成电子站牌120块。电动、天然气清洁能源公交车已占到车辆总数的98%。
随着线网布局更加合理,车辆品质不断提高,市民最大的感受就是等车时间缩短,乘车更方便了。随着公交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尤其是空调车的不断增加,目前大公交占据着公共交通的主导地位。
坐地铁上下班 每月节省油费几百元
“坐地铁,对我来说,相当于每月涨了几百元工资,而且不用长时间开车,人还不累,生活也更有规律了。”说起地铁开通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家住长安灯具厂十字的陈先生兴奋地说,感觉跟涨工资一样,太欣喜了。
“过去没有地铁,我每天开车上下班。”为避开中轴线小寨、钟楼、北大街等堵点,陈先生经常选择走二环。每天7点准时出门,紧赶慢赶到北郊的单位也就8点半了,有时连吃早饭的时间都没有。地铁开通后,陈先生改坐地铁,每天多睡半小时,还能提前20分钟到单位。坐地铁的车费和开车的油钱、停车费相比,每月至少能节省六七百元。“省的就是挣的,这可不跟涨工资了一样吗。”陈先生笑着说。
“以前从城区去纺织城,倒车不说,碰上拥堵没有1个半小时根本下不来。现在坐上地铁直达纺织城,感觉非常好。”住在三桥的赵先生说,回蒲城老家,他再也不用从城西拎着东西去城东坐车了。“城东交通枢纽大楼各种门店林立,要啥有啥,真的太方便了。”赵先生说,随着人流不断汇聚,城东交通枢纽已经发展成一个新的商圈。
目前我市已开通地铁一、二号线,随着地铁低碳、环保、舒适、快捷等优势特点逐步显现,越来越多的市民将地铁列为首选交通工具。自二号线南段开通之后,目前线网日均客流已飙升至90万人次,周五至周日保持在百万人次左右,单日最高客流已突破122万人次。地铁低碳环保、缓堵保畅、惠及市民的社会效应愈加显著。
随着地铁建设不断加快,今年年内在建的地铁三号线将实现长轨贯通,设备安装及装修全面展开;四号线全线将具备盾构始发条件,车站主体结构施工和暗挖区间初支力争过半;五号线一期工程力争年内启动建设。随地铁三、四、五、六号线建设稳步推进,预计2018年我市地铁通车里程将达200公里。
构建公交+慢行模式 方便市民出行
“随着公共自行车的投用,我感觉自己的生活有了质的变化。”住在咸宁路上的王德义老人介绍说,过去到兴庆宫公园晨练,他经常坐公交,但早高峰时段上班的年轻人很多,车辆非常拥挤。公共自行车投用后,他给长安通卡开通了租车功能。“现在每天早上骑上车就已经在锻炼了,我感觉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代。”王大爷说。
积极构建“公交+慢行”绿色、健康出行模式,2013年12月公共自行车系统开通至今,全市已累计建成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1146个,投入公共自行车3.04万辆。公共自行车已经覆盖主城区和各开发区,全市开卡量已经突破33万张。按照“加密、扩容、补充完善”的原则,今年我市将再添1万辆公共自行车,并新增20个大容量闸机式服务网点,让市民租、还车辆更方便。
为进一步密切公交和地铁的关系,从2011年地铁开通至今,我市已先后开通161路、162路、163路等10条微型公交,着力解决大型社区居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通过进一步深化民营公交向微型公交转型,目前全市已有32条中巴线路转为微型公交线路。根据需要,今年我市将继续增开更多微型公交线路。
随地铁、公交、微型公交、公共自行车之间实现“无缝连接”,我市已初步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微型公交和慢行公共自行车为补充“四位一体”的城市公共交通综合客运体系。依托内联外接、四通八达的全国一流路网,借助一流的综合交通枢纽,市民出行换乘将更加方便、快捷,西安与周边省市的联系将日趋紧密。随着向西开放战略的提出,尤其是越来越多国际航线的开通,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西安将真正走出亚洲融入世界。
相关阅读
每日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