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9-28 13:22:06 教育培训部
9月26日,“中国外运杯”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正式启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何黎明、副会长任豪祥出席启动仪式。大赛是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外运”)全程助力的一项面向全国大学生的大型物流教学实践竞技大赛。2007年大赛被教育部列入“质量工程”项目,是目前国内最具专业性、权威性、实用性的物流设计大赛,本次大赛启动大会邀请到高校领导,物流专业权威专家,企业负责人,学生代表等余千人共同参加,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中国外运杯”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启动仪式
本届大赛通过大赛组委会,各高校,领军物流企业的重点调研,结合科技物流场景应用、解决方案迭代升级以及疫情常态下供应链重构等内容,为此次大赛的顺利启动明确了指导方向及实施步骤。根据赛程设置,大赛将从600多所高等院校中选拔参赛队伍,大赛总赛程将历时一年半,从初赛、复赛、半决赛,最终于选拔优秀团队进入全国总决赛。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 何黎明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 任豪祥
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关鹏
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副组长、教指委主任、上海海事大学原校长 黄有方
两业融合,构建人才战略布局
今年9月初,国家发改委会同工信部、公安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印发《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指出“为进一步深入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此方案反映了国家对促进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战略性要求,释放出继续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强烈信号。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下,构建物流供应链创新型人才发展战略布局,以人才建设促进“两业”融合发展,形成以人才为第一资源,以人才竞争力为第一动力的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体系成为本届大赛战略方向的重要指引。
中国外运助力,校企共谋发展
为了响应国家“两业融合”的创新发展方案,配合大赛的成功举办,作为大赛的案例提供和冠名支持单位,中国外运高度重视,成立了大赛领导小组全力配合大赛组委会开展筹备工作,共同探讨校企合作模式,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等方面持续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以中国外运在企业人才体系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在人才选拔、人才引进、人才培养方面为此次大赛提供企业专业指导。
“中国外运杯”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案例专家评审会
在大赛案例设计方向上,大赛组委会与企业代表充分讨论,紧扣目前物流行业痛点,从物流行业国际化战略、标准化产品及解决方案设计、数字化转型,智慧物流的研发和技术应用等方向给与指导,同时充分发挥中国外运的品牌优势、平台优势、智慧科技优势、研发优势,为学生们提供社会实践和实践教学的机会,让学生们亲身参与真实案例的设计和实操,提前获得实训实践的机会。通过校企合作,共谋发展,为企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优质平台。
搭建平台,呼唤科技创新型人才
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案例编写组组长杨斌介绍大赛案例
大赛自2006年举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六届,作为行业盛事,本届大赛更是吸引了来自全国的600多所高校五万名师生共同关注。通过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对提高大学生组织策划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促进教学相长,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次大赛案例内容丰富,涉及企业战略管理、运营网络规划、企业经营管理、组织结构优化及流程再造、物流运作智能化及数字化、以及物流各环节(采购、包装、仓储、流通加工、配送、运输等)的优化设计等诸多方面内容。实现物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策划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促进大学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推动物流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历届大赛的成功举办也为全国高校搭建了开放的物流教学改革及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高校及企业的产学研融合,建立了普及物流供应链知识的平台,持续不断地从大赛中优选和输出富有创造力的物流人才。
相关阅读
每日 推荐
- 何黎明出席第二十七届中国供应链技术与管理发展高级研讨会
- 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国有企业供应链协同交流会暨采购供应链协同展在广州举办
- 马增荣会见厦门市商务局副局长黄慧菁一行
- 胡大剑:推动供应链融合发展,构建世界级繁荣湾区新格局
- 中物联党委召开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暨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
- 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党委召开会议 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 中物联发布2024年11月政策辑要
- 2024(第七届)物流与供应链平台发展年会暨第二届数字物流(长治)大会在长治召开
- [新闻直播间]《2024中国物流平台发展报告》 已有3286家企业取得网络货运经营资质
- 崔忠付:推进物流数字化 引领新质生产力 物流平台助力行业降本、提质、增效
- 3286家取得经营资质 我国网络货运企业数量不断增加